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14-12-30 14:19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2-30

 

 

一、2014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情况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机遇年”,也是我厅抓谋划、抓重点、抓创新,扎实推进各项文化工作纵深发展的“加速年”。我厅在文化部的指导下,以完善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提升队伍素质为抓手,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课题研究

我省将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2014年度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确定《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和实施路径研究》课题被列为2014年省委、省政府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由分管省长郑继伟主持课题研究,省文化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研究。课题组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和成效,总结梳理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数据2008-2012》,召开28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11896份,回收有效问卷9917份,采集数据近12万个。并根据地域人文特点、经济文化发展基础,作了差异采样定点,确定嘉兴市、衢州市等8个市县协助开展调研和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着力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与内容、队伍与经费保障、工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初步确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提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和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施路径,制定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考核细则。

(二)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我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在全省部署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打造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截止10月底,全省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698家,其中今年建成1361家。同时深入推进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内容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服务活动。

1.推出农村文化礼堂供给服务“大菜单”。整合省级文化系统资源,推出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菜单”,该菜单涵盖了相关省级文艺院团、浙江图书馆、省文化馆等13家省级文化单位的69项服务内容,包括演出、展览、辅导等类别。协调各级文化部门制订推出了农村文化礼堂服务供给“菜单”1708项。

2.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业务指导。出台《浙江省文化厅关于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重点做好2014年全省“文化走亲”和文化馆干部“六个一”活动的通知》(浙文公共〔20145号),部署全省文化系统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重点,深化“文化走亲”活动,要求文化馆干部研究一个课题联系一个社区 (村) 、引领一个团队创作一个精品举办一个讲座(培训)策划一个活动,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礼堂的业务工作指导和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省、 市、县(区)文化馆,开展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建设“春耕、夏种、秋收、暖冬”四季行动。

3.加强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举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管理员,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宣传讲解员,业务建设等8期培训班,共有800余人参与培训,有效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培训。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培训班2期,以典型介绍和专家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参加培训近200人次,取得较好的效果。

2.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区域文化联动。组织各示范区创建单位精心策划区域文化联动,举办了“南湖讲坛”走进无锡市图书馆、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成果推广会等一批区域文化联动活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广示范区(项目)建设经验,展示示范区(项目)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区(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3.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中期督查。受文化部委托组建督查组,先后对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进行中期督查,对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进行督查。并委托零点公司对示范区创建城市,开展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测评。

4.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各创建单位结合各自实践,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发挥理论引领和指导作用,按时完成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

(四)持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持续创新、灵活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永葆活力的内在要求。我省定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奖”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创新典型,进行推广普及。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涌现了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嘉兴市“文化有约”服务平台、丽水市“文化订制”模式、舟山市“淘文化”公共文化交易平台、湖州市“文化走亲点餐式服务平台”,舟山市定海区“文化超市”数字平台,宁波市江东区图书馆“你点书、我买单”特色服务、温州市图书馆公开招募理事等一批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和影响力。承办了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省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省,温州市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被列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

(五)开展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评估

对全省90个县(市、区)2013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和排名,形成《2013年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评估报告》,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对全省以及各地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同时按照《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各县(市、区)2013年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安排奖励资金,提升市县对省级专项资金的支配权。同时加强对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在各地使用情况的考核监督,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文化建设积极性,引导各地有针对性地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维护运行和管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村文化活动、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文化建设领域加大投入,促进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六)推动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和数字文化建设

切实推进全省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标准化建设、均等化服务。全省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协作交流频繁、一体化建设亮点纷呈。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98个,建成乡镇分馆388个,村图书室基本实现全覆盖。依托公共图书馆讲座、展览、信息、网络技术联盟机制,带动各级图书馆读者活动、虚拟参考咨询、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启动浙江人文数字地图 —“浙江方言”专题数据库建设。组织实施浙江戏曲多媒体资源库和浙江名人多媒体资源项目建设,完成出版《浙江书院》专题片。18个地方特色资源项目验收通过,《商脉传奇浙江商帮与商业文化》多媒体资源库等3个数据库获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立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全省所有市级图书馆已联通虚拟网,县级图书馆接通率达90%。通过微信订阅号、公交车体广告等宣传推广“浙江文化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月,“浙江文化通”安装客户端15000多个,点击量65.7万次。

(七)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不断完善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效地改善文化民生

1.开展“数字文化讲师团”下基层活动。举办“数字文化讲师团”培训班,“数字文化讲师团”下基层宣讲100多场次。

2.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截止10月底全省累计组织送戏下乡9102场,送书下乡104余万册,送展览讲座3757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150场次。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第十届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举办浙江省第五届乡村诗歌大赛、浙江省第二十五届戏剧小品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活动,选拔了一批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为明年参加全国“群星奖”评比做备战准备。

(八)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

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机制,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1.分类分层次培训形成常态。深入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对全省基层文化干部和业余文艺团队骨干进行分层次培训。举办全省分管局长培训班、社文科(处)长培训班、图书馆馆长培训班、文化馆馆长培训班、舞蹈编导培训班、歌曲创作、公共文化理论研究等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1200余人次。指导市县文化部门分批分层培训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业务干部、乡镇文化员及业余文艺骨干,累计培训基层文化骨干达209219人次。

2.继续开展“耕山播海”免费培训活动。组织省内群文专家面向18个欠发达山区和海岛县(市),开展舞蹈、曲艺、合唱等门类培训辅导活动100多场次,直接受惠群众10000余人次。

3.精心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全省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共有9463名。组织开展“秀水艺境文化志愿者在行动”系列活动,启动2014“爱心拉拉勾文化志愿者在行动”关爱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文化志愿服务系列。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在宁波鄞州区、北仑区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钢琴调音师培训班、边疆民族地区音响调律师培训班2期,培训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干部80余人。

二、2015年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强省”理念,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实现文化发展“六区”计划、实现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着力引领基层公共文化科学发展

1.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为契机,推动全省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方式,着力解决标准化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问题,初步建立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标准体系形成浙江特色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建立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动态评估系统,公布一批标准化达标县,确认一批标准化示范县,明确一批标准化重点县。通过标准化试点工作,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理论体系,提出全省“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出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配套措施,为浙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在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2.做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按照文化部部署,以“文化地标、精神家园”为主题,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发挥其在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一套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运营投入和产品服务提供方面,实践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建设发展之路;全省10%以上(至少3500家)的行政村建有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

3.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指导公共文化基础较好的市申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配合做好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工作。组织验收组对第二批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15个县(市、区)进行验收。启动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创建,按照自主申报、集中评选的方式,确定第三批创建单位。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辅导机制,扎实推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4.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优质高效、普惠均等的新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推广“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模式。配合做好全省文化供需对接网络平台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从“单向输送”转型为“供需对接”。编制全省农村文化礼堂供需大“菜单”,方便基层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

(二)着力激发公共文化机制运行活力

1.构建县对乡、社区的文化服务动态评估机制。指导、督促杭州市下城区和温岭市尽快出台城市社区与乡镇文化工作动态考核工作办法,建立健全城市社区与乡镇文化工作动态评估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县、乡镇(街道)文化工作考核体系,在全省推广。

2.开展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考核。对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进行修订,根据“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使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真正成为硬任务、硬指标,成为可衡量、可检查、可考核的对象。把政府评估与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社会主体评估有机结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透明度、客观性和公正性。

3.开展省级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社区)评选和复查工作。修改完善省级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社区)评选标准,部署评选工作。2015年计划评选浙江文化强镇30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00个。并对此前已评选命名的98个文化强镇、746个文化示范村(社区)进行复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确认。

4.指导并推动公共文化单位深化改革。指导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积极探索理事会制度运行规律。通过试点建立和完善理事会制度,形成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法人治理模式。

(三)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1.推进基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加强文化馆数字平台建设,实现地域文化资源集约化、一体化。充分依托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群众文化机构网络,以文化馆为主体、文化站为基础,整合优质群文资源,改善群文工作服务方式,构建三级联动、区域共建、运转有序、服务高效的群文工作组织运行机制。

2.强力推进图书馆建设工作。开展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基础数据调查和服务规范制订,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表彰一批连续从事图书馆工作30年以上的馆员,调动图书馆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共享工程建设,进村入户推广宣传浙江文化通,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横向合作任务。加强古籍保护计划,推动全省古籍普查工作,加强对全省古籍修复、保存和利用的业务指导,进一步完善古籍保护体系。

3.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完成全国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浙江省分中心建设,建成覆盖全省所有省、市、县图书馆的虚拟专用网。

(四)着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

1.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品牌。加强对全省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形成“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亮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新格局。继续实施“文化三送”活动、“文化走亲”活动,各级文化单位组织送公益文艺演出下乡1万场次;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图书流通体系建设,送图书下乡100万册次;送讲座展览下乡500场次。继续开展浙江省“耕山播海”欠发达地区农村文艺骨干免费培训活动。继续开展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四季行动”。

2.组织开展系列品牌群文活动。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群众文艺精品,增强群众文化竞争力,积极组织备战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举办浙江省农民文化节,浙江省第四届视觉艺术大展,第二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小品邀请赛,浙江省曲艺新作大赛,浙江省第九届全省排舞大赛,第十一届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活动,浙江省“五水共治 两美浙江”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举办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技能大赛;举办“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浙江书香文化礼堂”百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走进文化礼堂活动。开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

3.配合开展面向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做好第十四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少儿合唱节等活动的选拔组织工作。与省老龄委、省残联、与省教育厅共同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工业区、农村、偏远山区、民族地区等特定地域群众和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着力增强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

1.继续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分类分层次组织培训各市县分管局长,社文处(科)长,县级文化馆、图书馆馆长、文化馆业务干部尖子培训班等1000名。各市县组织培训文化员、业余文艺骨干、村文化管理员,全省不少于1万名。编辑出版《浙江省文化礼堂演唱资料汇编》。

2.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各级文化部门的职能优势,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将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工作纳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培训计划,着力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水平。

3.举办边疆地区文化人才培训班。实施“春雨工程”,加强边疆地区人才需求研究,会同全国“春雨工程”浙江基地,针对性、有实效地举办边疆地区文化人才培训浙江班,加强与边疆地区文化交流。

4.继续开展文化馆业务干部下基层“六个一”活动。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在职在编文化馆业务干部做好“六个一”系列活动。完善、出台“六个一”系列活动的考核办法,推动全省文化馆干部进一步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加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