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14-12-30 15:52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2-30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文化民生的主要途径,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促进海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部署,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内涵,强化顶层设计和研究

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报告政府工作时,把“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为201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纳入2014年的重点工作,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014年6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指标体系,健全协调机制,统筹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突显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省委省政府充分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涵和意义,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塑造时代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以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政府政策和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共文化机构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多元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科学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

省政府先后召开两次专题研究会,了解掌握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并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省民政厅、省委农办、省科协等相关的部门单位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专家,对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进行研究,对建设基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省人大、省政协也组织省直的相关单位,共同讨论全国人大拟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相关工作。省文化厅多次召开厅党组和厅务会,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究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措施,落实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责任。同时组织人员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专题学习会、讨论会,并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文化部门共同探讨公共文化服务的措施方法。不仅如此,省文化厅还组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的有关人员和专家学者,开展省际城际间的交流互动,总结创建工作经验,交流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夯实基础,推进政策制定和落实

2014年,省委省政府加大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实施力度,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相继改造提升了3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15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0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电子阅览室,270个城镇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500个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示范点,提高了这些文化阵地的服务能力。2014年,省委省政府将5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的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现了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0个,文化馆(艺术馆、群众艺术馆)94个,美术馆(画院)1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02个,行政村和城镇社区文化服务点(含农家书屋)13918个,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队近千个,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点2000多处,相对固定的群众文化活动队伍20000多支。此外,还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少年宫等,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和第一次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过程中,全省上等级公共图书馆共77个(其中一级馆26个、二级馆35个、三级馆16个)、上等级乡镇综合文化站491个(其中一级站93个,二级站175个,三级站223个)。

二是实施重大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不断增加。省委省政府加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力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已经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艺术扶贫工程、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激情广场和社区文化服务、惠民文艺演出等特色项目,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全省文化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四馆一站”已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2014年度,全省安排免费开放保障经费3185万元用于包括公共场所使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各类公益性演出、展览、培训、辅导等。

2、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全省在聘村级文化协管员约14800名,覆盖了全部行政村。2014 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闽委办发【2014】1号),进一步明确了村级文化协管员的服务职能。省文化厅也拟定了“村级文化与食安协管员的暂行管理办法”,下发各有关单位和设区市,规范了村级文化协管员的管理。一年来全省共举办10期村级文化协管员培训班,近2000名协管员参加了培训。同时,举办了第三届的村级文化协管员技能比赛,给文化协管员搭建了展示能力的舞台。村级文化协管员项目相继荣获文化部群星奖,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

3、艺术扶贫工程建设。全省所有文化馆、80%以上专业人员参与艺术扶贫工作,建立挂钩扶贫点217个,举办各类艺术兴趣班2515个,受训学生达22.9万人次,有400多名孩子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800多名孩子参加各级文艺汇演,近50名受训学生考入专业艺术院校,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地业务骨干。艺术扶贫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和创新工程推广项目、第十五届群星奖、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

4、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整合资源、合作共建等方式,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目前已建立基层图书馆(图书阅览室)、图书流通点共116个,图书馆延伸分馆434个,流动服务书刊借阅129万人次,借阅241万册次。服务场所包括社区、军营、学校(主要是农村学校,少管所、智障学校等特教学校)、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区域)、农家书屋等,定期更新图书、就近办理借阅、定期举办书评辅导和各类讲座,并引进流动图书馆车、24小时图书自助服务、区域性图书服务一卡通等,极大地便利了社会阅读需求,有力推进了全社会的终身教育。

5、激情广场和社区文化服务。全省已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点近2000处,常年参加活动的群众性文艺队伍20000多支,约180万人。最近三年,省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扶持500个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示范点建设,改善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条件。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培训、管理。2014年,全省文化部门培训群众性文化活动业务骨干约3003000多人次。

6、惠民文艺演出。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通过政府采购模式,全省文化部门直接管理的各文艺演出单位广泛开展公益性惠民演出(低票价演出),定点、定时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艺演出。2014年,全省77个国办艺术表演团体组织公益性惠民演出(低票价演出)11320场,受益群众约858万人次。

(三)对接现代,加快数字文化规划和建设

省委省政府加大数字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和公共电子阅览三大工程为主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完成“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项目的报告,举办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福建)项目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议,完成《福建文化记忆》数据库群建设规划,《闽南文化》(第一期)、《客家文化》(第一期)数据库的建设,并以分级管理的方式向社会免费开放。规划了30多个专题数据库,通过国家立项的有17个项目150多集电视文献专题片。2014年又有《海上丝绸之路专题资源数据库(福建段一期)》、《福建春节》、《福建工艺美术3》等3个项目通过国家立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不仅丰富了文化信息资源库,而且有效保护了我省的文化遗产,有力地推进了我省的文化建设。

2、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省级节点和厦门市节点已经完成模式搭建,正在进行管理平台建设。同时,全省数字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完成,各级公共图书馆、各基层图书阅览室(图书流通点)可以通过虚拟网络与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等中心馆联网,传送和接收数字资源。

3、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均已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可使用阅览终端超过3372台。106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可使用阅览终端5250台。同时,我省积极推进无线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文化一点通”已在部分地区试运行。

(四)示范带动,增强建设合力和实效

随着厦门市和艺术扶贫机制建设、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两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三明市和“福州市激情广场大家唱”成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之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创建工作在全省掀起高潮,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厦门市、三明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强化统筹、完善机制、明确责任、推进发展,创建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创建合力也在推动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省文化厅还积极开展区域文化联动工作,组织全省各地赴厦门、三明两地学习,借鉴创建经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福州市、泉州市等地组成专门工作组向第一批、第二批创建城市学习,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踊跃加入创建城市行列。其它各地也创造条件,加大软硬件投入,在创建示范项目上下功夫。全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朝着规范有序、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五)创新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坚持公益性原则,利用阵地举办讲座、展览、全民读书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最大程度地让馆藏文化资源为全体公民共享。同时,将走下去、动起来,走出去、引进来有效结合,扩大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沿。福建艺术扶贫工程、村级文化协管员建设、“情系八闽文化志愿服务走基层”、东南周末讲坛“面向特殊群体、弱势人群的知识援助”,厦门的文化志愿服务和“故事妈妈”俱乐部、福州的激情广场大家唱、宁德的 “周末免费百姓剧场”、莆田的“文明小戏”等成为公益文化事业的知名品牌。“情系八闽走基层”系列活动,让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公共文化服务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军营,受到基层的一致好评。“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美德”系列活动、宗祠文化普查和闽台宗祠文化典籍编撰等工作,让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弘扬,让深藏在民间的文明礼仪得到传承。“闽侨文化中心”美国和南非分中心的设立,坚持多年的“福建文化宝岛行”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走出国门,走进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当中。不断加强的闽台文化合作、福建文化对外交流合作,让更多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方式得到吸纳,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还不够健全。一些文化馆、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仍是空白,县级两馆建设进度不均衡,有相当一部分村、社区没有文化站(文化中心)基层文化活动不少还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未能得到全面发挥。

2、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近年来,我省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与其他行业或一些省份尤其是东部地区省份相比,投入仍显不足。

3、文化产品仍显匮乏。近年来我省也创作出许多文化精品,但特别受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还很欠缺,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要。

4、服务队伍仍不适应。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方面的创新意识还不强,不少地方的用人体制过于死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和队伍流失情况严峻,文化服务能力不足。

5、运行机制仍有问题。近年来我省有很多的文化投入项目,这些文化投入项目也是面向基层,主要是面向农村的。但是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为体制的问题,改造完善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如何管好、用好设施也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

三、2015年工作思路和计划

新的一年要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建设,强化制度设计和研究,充分发挥示范区(项目)的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1、明确责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目前,文化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全国人大、政协也在积极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法的相关意见。我省将结合实际,尽快地明确和出台相关的实施意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

2、统筹协调,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作用,统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协调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3、创新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协调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

4、推陈出新,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因地制宜、推陈出新,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