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个重大课题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着眼和改善文化民生,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民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这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文明社会风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要加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通过立法引导、规范、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文明河南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
全省目前有119个博物馆(纪念馆)、142个公共图书馆、201个文化馆(群艺馆)、226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其中,省辖市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新建、改扩建项目11个,新建、改扩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个。6个综合博物馆和4个专题博物馆建成开放。以省、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文化大院、文化室为骨干,省、市、县(区)、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共50852人,涵盖了艺术创作、文物保护、群众文化等各个文化服务门类。整体上看,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并已经成为当地开展各类重要文化活动、打造和展示文化品牌的中心舞台,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轴心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逐步推进
自2011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正式列入“十项民生工程”,推动全省各级公办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2014年,省财政对省级三馆投入免费开放资金781万,其中省美术馆113万、省图书馆480万,省群众艺术馆188万。同时,投入免费开放奖励资金660万,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全省40个公共图书馆、36个文化馆、69个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免费开放工作考核先进单位进行资金支持。根据文化部相关要求,自今年下半年至2015年底,全省相关地市及单位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及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三项试点工作。其中,郑州市、洛阳市两地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平顶山市、濮阳市、焦作市、济源市4地将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同时,洛阳市群众艺术馆、义马市文化馆、修武县文化馆、信阳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永城市图书馆、河南博物院、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郑州美术馆等9家单位将开展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
三、文化先进单位及示范区(项目)创建卓有成效
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河南省示范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评比命名工作。目前,全省现有22个县(市、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单位),70个县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洛阳市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等项目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4年7月,组织开展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申报工作。全省共确定两批共12个示范区,12个示范项目。全省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呈现出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合力共建的局面。
四、重大数字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全省158个县(市、区)都按标准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省4.7万多个行政村建成了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形成了省、市、县、乡、村的五级联动网络格局。2013年10月,在郑州市上街区召开了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现场会,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及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备工作。河南省数字图书馆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共建成电子阅览室3191个,初步完成了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实现了省、市图书馆的互联互通,并向社会公众开放。
五、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全省各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立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节庆活动、艺术赛事活动及文化下乡活动,打造出了“春满中原”、“欢乐中原”、“一元剧场”、“文化茶馆”、“周末公益小舞台”、“放歌如意湖”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持续开展了“舞台艺术送农民”、“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省文化厅自2006年起,连续每年在全省组织“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2014年春节期间,各地开展县级以上(包括部分乡镇)活动达到1822项,乡、村级春节文化活动群众参与人数超过千万人次。
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一级培训一级”的原则,组织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培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举办各类专业培训500余次;全省文化馆共举办培训共600余次;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共举办培训1.3万场次。基层文化专干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七、今后工作打算及安排
一是要适应标准化和均等化趋势的要求,加大投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持续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一系列全面而具体的标准作为支撑。这些标准要体现在公共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一是要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二是要明确各级文化机构应当具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内容,三是要明确目标考核任务和保障机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做到广覆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
二是要适应社会化趋势的要求,整合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性。文化部门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社保、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形成社会文化社会办的良好局面,使文化发展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要适应数字化趋势的要求,突破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有利契机,采取以点带面方式,加强全省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要鼓励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开展展览、放映、讲座等活动。鼓励各级文化机构建立网站和现代化展厅进行网络和多媒体宣传互动活动,不断增强基层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是适应广泛性趋势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打造群众参与热情高、规模大的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传统文化机构岗位设置,努力形成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提高文化服务效率、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加大基层文化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打造一批较高水平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基层文化机构的有益补充。继续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将更多青年纳入到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增强文化活动在青年人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