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化厅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视频会议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6-11-28 11:11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6-11-28
一、工作成效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强化政府主导,突出财政支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207个、综合文化站4578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5.2万个,全省33家美术馆、89个博物馆和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全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3个,示范项目6个。
二、主要做法和特色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建立了由19个省级部门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提升资源整合、统筹协调的工作效力。先后出台了四川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先后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全省电视电话会,分管副省长亲自安排部署,市州加强贯彻落实,截至目前,全省21个市州均已出台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落实。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2011-2013年我省财政文化支出总量达到320.3亿元,相当于“十一五”五年总量163.8亿元的1.96倍。2012-2015年省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用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起加大对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等“四大片区”文化扶贫投入力度,安排1.25亿元专项用于贫困地区2500个村文化室建设,为88个贫困县每县补助100万元,用于统筹开展系列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创建,进一步撬动了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中央财政第一批示范区(项目)1500万创建经费撬动成都、攀枝花和泸县地方政府6.42亿元投入,第二批示范区创建城市南充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集中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近年来,我省一系列高强度的财政投入促进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完善,增强了农村和城市社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我省以数字图书馆建设、古籍保护和再造、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文献馆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创新开展服务现代阅读系列行动。连续三年开展“汉藏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文化志愿交流论坛、藏文古籍普查登记、共享工程寺庙服务等形式,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绵阳为试点,推进“文化四川云”平台建设,整合优秀数字文化资源推动进村入户。以德阳为试点,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精神文化需求,以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加强全省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儿童文化之家建设,与省人社厅、农劳办连续两年开展“非常梦想”四川省农民工文艺作品原创大赛,与省残联联合举办两届全省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为特殊群体搭建才艺展示平台,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四是狠抓示范带动。通过对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制度、成都市 “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文化连锁店”、崇州市 “文化院坝托管模式”等新机制、新模式的广泛宣传和推荐,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引领作用,带动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同时,为深化和推广国家示范区(项目)的创建工作,今年,省文化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全省第一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活动,将连续开展3批至2022年,以此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巩固基层阵地,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央把四川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四川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赢得的关键机遇。下一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示范创建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加快构建惠及全民、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