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一
发布时间:2011-06-27 09:36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1-06-27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全市面积112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1.5万,辖七区五市,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66.2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十位。在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青岛”战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按会议要求简要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四个纳入”,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

1、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青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市主要领导亲自抓,多次深入文化系统进行调研考察,解决问题,分管领导靠上抓,依托文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年度政府为市民要办的实事中,每年安排1—2件文化建设方面的实事。同时,全市各市(区)政府在确定年度实事时,也都有文化建设的具体项目。目前,全市所辖12个区(市)全部为山东省文化先进县(区、市),其中7个跻身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

2、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近年来,全市投资30多亿元,兴建和改扩建了青岛大剧院、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青岛音乐厅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四级设施网络,在城区形成了“十五分钟文化圈”,在农村实现了文化活动场所“镇镇有”“村村有”的目标。全市13个公共图书馆中,12个为国家一级馆,1个为国家二级馆;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166处镇、街道全部建设了综合文化站; 5263个村、社区建设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占总数的79%。全市公共图书馆及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藏书达1292万册,人均1.5册。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7处。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文化广场65 处,其中9个广场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同时,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及要求,编制了青岛市文化设施发展规划,对市级、区级文化中心、大中型文化设施、基层文化设施等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覆盖全市、层次分明的文化设施体系。

3、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相继制订出台了《关于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运用目标管理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中涉及的设施、队伍、活动及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将其量化后列入各市区年度考核。在实施过程中,市局抓各区市,各区市抓街道(乡镇),街道(乡镇)抓社区(村),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定任务,明确职责。年终,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对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各(区)市相继制定文化建设奖励政策,以奖代补,扶持街道(镇)、社区(村)文化中心的建设。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文明城市考评。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相继制订出台了青岛市文化先进区市评选标准、《青岛市文化先进街道(乡镇)、先进社区(村)评选标准》,对“两馆”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村)文化阵地建设、广场文化活动数量、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数量、文化活动辅导员管理培训等都提出明确的标准,作为考核内容。同时,借助青岛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各级政府都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重点工作。市文明委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明单位评比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建立“三项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环境。

1、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有宣传、文化、发改委、财政、规划、国资、人事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涉及的设施、经费、资产、人员队伍等问题。每季度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例会,加强各区市之间的信息交流。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全市社区文化建设典型现场会暨基层文化先进表彰会,开展评选表彰了一批文化街道(乡镇)、文化社区(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同时,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2008-2010年,青岛市本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出分别为2.08亿元 、2.17亿元 、2.25亿元

2、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积极有益探索和实践。一是注重大文化格局的构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青岛大剧院、青啤博物馆、烟草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及各类美术馆展览馆建设等。近几年吸纳社会资金总投资达20多亿元。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建书香家园”活动,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捐赠图书送社区,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踊跃参加,全市社会各界捐书百万册,在全市营造了“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三是整合社会文化设施资源,积极营造“文化家园”,形成了社会共建、资源共享、互动开放的良好态势。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在全市建立文艺人才库。整合社会文艺节目资源,建立节目资源库,根据社区居民需求,统筹安排全年的文化活动。

3、建立健全队伍培训机制。近年来,下大力气强化文化服务队伍的培训,对市群众艺术馆和各区(市)文化馆的文化干部、街道(镇)的文化员全部轮训一遍。以街道(镇)社区(村)为单位,组建文艺表演队,秧歌队、合唱团、庄户剧团、书画社、戏迷票友社等的文艺团队,并评选出优秀锣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进行命名表彰。在加强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办“社区大课堂”、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进社区等方式。目前全市共有专职群文干部909 人,业余文艺团队8338支,业余群众演员5.8万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280余支,专兼职放映员400多人。通过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表演队伍,近三年来,全市文化队伍共获得国家、省级奖励近千项。

(三)采取“三条途径”,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活动方面,着力打造“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欢乐青岛”三大城市文化品牌。围绕打造“音乐之岛”,在举办国际小提琴和全国小提琴比赛的基础上举办“青岛音乐节”。组织专业院团深入广场、社区、机关、学校进行音乐普及演出;围绕打造“影视之城”,举办电影艺术“金凤凰奖”颁奖礼和中国产电影交易会;围绕打造“欢乐青岛”,策划举办了青岛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欢乐青岛大舞台”和“文化四季歌”惠民演出,不间断地举办低票价惠民演出。每年邀请30多个国内外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我市演出。组织举办“海洋节”、“元宵会·萝卜山会”、“糖球会”、“赏花会”、“田横祭海节”、“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市民节”、“崂山旅游文化节”等重大节庆和民俗文化活动。通过全年2万多项的不同艺术门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广大市民舒心的笑容、爽朗的歌声、欢快的舞步中反映出青岛这座城市的和谐、吉祥。

2、拓展服务对象。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统筹城乡,服务重心下移。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文化发展服务平台的意见》,明确提出3年内建立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鼓励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扩展,并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以民间艺人为主体,以村镇小剧团、秧歌队、书画社等为载体的业余文艺团体的组建,每村每年都要举办5次以上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作出具体要求。同时,整合城区文艺人才资源,成立“手足情”艺术团,深入工地演出。在工地建立民工业校、文化驿站、文化书屋,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向外来务工人员倾斜,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同时,组织百余支农村电影队带着优秀科技片、故事片深入到千个村庄、年均放映电影6万场,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3、突出公共服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全市44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二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开通了网上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2010年,我市4处图书馆被评为“全省读者喜爱的图书馆”,在全省名列第一。三是整合全市专业文艺院团和群众文化骨干成立了青岛市群文辅导团,目前全市有群文辅导员1230人,举办各类辅导班和讲座5600场。四是组织实施“真情演艺真诚奉献”专业文艺院团“五进”公益演出,推出走进希望小学、走进敬老院、走进乡村、走进大众、走进工地等五大版块五百场文艺演出,全市专业文艺院团下基层免费为人民群众演出的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下一步工作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开局之初,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重要措施。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高度重视,这是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实施“文化青岛”战略难得的机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文化部列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试点城市之一。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市将按照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抓好创建的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水平,对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实施新一轮改扩建,继续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充分发挥大型文化设施使用效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为市、区市两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配备流动服务车,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图书、演出、展览、培训等流动文化服务。继续开展广场周周演、“欢乐青岛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

三是进一步提高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服务功能。充实公益文化场馆服务资源,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行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加强辅导员和讲解员队伍建设。

四是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强化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继续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文化服务。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通借通还。

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研究。积极参与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成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题研究专家组,面向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课题研究公开招标,形成一批课题研究成果,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提供依据。

六是进一步强化政策、人才和投入保障措施。制定出台《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青岛”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完善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优化文化队伍结构,建立公共文化人才库,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理论研究队伍,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