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朝阳区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重点,突出现代科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助力作用,建立富有生机和效率,有利于科学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
构建文化馆服务配送体系。改变自上而下、填鸭式的服务供给机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区文化馆建立“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调动专业院团、志愿者队伍和艺术家等社会力量加入基层文化辅导中心,积极探索“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机制,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采取了两种服务形式:一是服务快递,由街乡组织参加培训人员,辅导中心将专家教授直接派送到社区授课,采取大课、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为文艺骨干解决实质问题;二是集中培训,由区文化馆提供固定场地,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采用观摩、参与、座谈等学习形式,让文艺骨干拓展专业技能。)上半年基层文化服务配送共完成10类、40余项科目145课时,服务人群达39个街乡,近1600人次。
构建传统与现代兼容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即构建以传统物理馆舍为主体,以图书配送中心为纽带,以网络图书馆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一是传统形式图书馆建立以区图书馆为总馆, 43个街乡级图书馆为分馆的“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实现总分馆联采统编、通借通还。目前在全区已经建立了5家分馆。二是建立“图书配送服务中心”,建立图书流动网络,将图书在各个街乡图书馆流动,使每个图书馆都能享有到其他图书馆的资源,将现有资源放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优化配置区域图书资源,有效解决各地区图书馆发展不均衡,更加强化不同地区图书馆发展特色。上半年,已经完成配送图书110次,配送图书数量61201册次,需求率提高一倍。三是在全区建立健全数字化图书馆系统,一方面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网络,这是今年两位领导南方考察后提出的,5月3日程区长专题调度此项工作,提出8月底完成10台试点,年底前完成50台,2012年实现43个街乡全覆盖,部分社区覆盖。目前试点已经确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借示范区创建之机,加快推进网上图书馆和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这也是示范区创建的硬性指标。
构建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通过新建、扶持、引进等措施,逐步提升区内博物馆的规模和品质,形成高端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地区特色博物馆及国际知名博物馆四类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网络。上半年,在广泛征求专家及博物馆管理者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朝阳区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工作意见》和《关于鼓励促进朝阳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送审稿,报送区政府审阅。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加大对区域民办博物馆的宣传。节日期间,组织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6家民办博物馆在东岳庙门前广场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南磨坊的记忆》展;编制发放《家门口的博物馆》,推介辖区内博物馆;将为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购博物馆门票赠送给社区居民,实现了“政府买单,博物馆、群众齐受益”。
构建信息化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文化市场监管,克服朝阳区区域面积大、执法人员少的不足,提升执法水平和效率。一是充分发挥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平台作用,对全区文化场所实施全天候动态监管。二是自主开发了全区印刷企业信息化台帐,获得市文化局的好评,准备进一步丰富完善功能,纳入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办公平台。三是在文化资源大调查的基础上,建立GIS监管平台,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一步优化实时动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