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按照文化部部署,第十六督查组于3月16日至19日在山西省长治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督查工作。督查组组长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冯守仁同志担任,督查组成员包括社文司有关处室负责人,地方文化厅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贵州省遵义市、湖北省黄石市文化局负责人,零点公司调查人员,人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社记者等。
山西省文化厅和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督查工作,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长治市委书记田喜荣与督查组会面并交流情况,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保参加座谈会并介绍情况,副市长汇报工作并听取反馈意见。在山西期间,督查组听取了山西省文化厅关于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全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情况的汇报,太原市“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示范项目推进情况的汇报;听取了长治市政府关于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审阅了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免费开放的有关资料,实地考察了长治市图书馆、博物馆和群艺馆,长治县、襄垣县文化馆、图书馆,以及2个乡镇、2个村、2个社区的设施建设、免费开放、活动开展、管理服务等工作。
从督查情况看,长治市的创建工作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推进有力。由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参加有关会议部署工作,多次组织市政府办公会研究创建工作;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责任书,把创建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做到了县县有规划,部门有任务;全市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公共文化发展资金,有效落实了创建经费。市政府通过组织召开全市创建工作动员会、县(区、市)创建工作汇报会、创建重点项目推进会以及督导检查等方式,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进展,在25项督导检查重点指标中有80%达到优和良。二是初步形成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市抓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农村“文化低保”工程等文化项目;“县抓龙头”,建好县级文化设施,发挥其龙头作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乡抓特色”,挖掘乡镇特色文化资源,设计文化主题,发展特色文化;“村抓普及”,完善村级文化设施,开展具有长治特色的大院文化、饭场文化、星期天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三是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治市在全省率先解决和落实文化站人员编制,为132个乡镇配备了396名人员,为3452个村配备享受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制定计划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全市业余文艺团队2000多支,400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5.7‰,文化志愿者19669人,占全市人口的2.25‰。
据了解,长治市正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乡镇、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2012年6月底完成,市群艺馆和部分县文图两馆建设2013年年初完成。督查组针对长治市部分图书馆、文化馆未达标和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的情况,提出了采取措施使未达标文化馆、图书馆达到评估必备条件,加强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和计算机服务网络建设的建议。
太原市“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示范项目在2011年扩展到全市10个县(市、区),创编、挖掘、整理了一批专业和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建立了组织、制度、经费、人员保障,活动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基本完成年度创建任务。督查组根据省厅督查意见和项目汇报材料,进行了评议,建议进一步研究“基层行”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互动关系,建立互动机制。
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方面,山西省2011年和2012年中央补助专项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地、县、乡镇配套资金到位率分别达到83%、71%、68%。为落实配套资金,山西省文化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层行”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互动关系,发布了关于“免费开放专项督导”和“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两个文件,把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省文化部门归口管理的1454个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与2010年相比,2011年图书馆流通人次增长7%,外借册次增长22%;文化馆参加活动人次增长4%,培训人次增长42%;文化站参加活动人次增长13%,培训人次增长1.7倍。督查组根据了解的情况,对确保免费开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完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基本条件、总结推广免费开放的典型经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