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黑龙江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10 09:36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10

 

 

一、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八次全会精神,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省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主要表现在:

(一)摆上重要位置,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全省“十一五”和“十二五”总体规划、文化专项规划及每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做出安排部署。特别是09年省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改善民生的大盘子中。二是深入组织实施。在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过程中开展实施了“文体繁荣工程”,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又启动了“文化事业惠民工程”,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标准上,有力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专项推进、跟踪督办,较好地发挥了各级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导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在省直,相继完成省京剧院、省歌舞剧院等院舍改扩建,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东北抗联博物馆和渤海遗址博物馆。其中,省博物馆新馆总投资5.1亿元、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投资新建的最大规模公共文化设施。在地市,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大庆市大剧院和博物馆、伊春市恐龙馆、双鸭山市博物馆、绥化市博物馆等成为当地标志性设施。在县级,全省有近三分之二的县(市)新建和改扩建了综合文化中心,庆安、兰西、绥滨等县文化中心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基层文化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7个(其中57个评为等级馆,进入等级馆比例由上次评估的48.5%上升到53.3%),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6个(其中79个评为等级馆,进入等级馆比例由上次评估的21.2%上升到54.1%),各级各类博物馆116个,新型乡镇文化站876个,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722个,村文化室4000多个。

重点文化工程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我省早于国家两年启动实施此项工程,十一五以来,国家和省总投入31830万元,共开展六批876个文化站建设,建设总规模30.55万平方米,覆盖面达到97.4%,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7亿元,建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地市级支中心13个,县级支中心210个(含82个农垦农场),乡镇服务点1097个(含365个农垦管理区),我省自建社区、街道、部队、寺庙等基层服务点69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村基层服务点9054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行政村和农垦系统的全覆盖。整合国家资源和我省特色资源,创建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21个,总量近6TB(1TB相当于900多小时电视节目)向全省基层传输资源总量达90TB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争取国家支持,获得国家资助流动电影放映车、电影放映设备价值近五千万元,出台支持农村电影放映政策,成立多条电影放映院线,创新“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新模式,实现了农村数字电影的全覆盖,完成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8年开始启动以来,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建设任务。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6%和98.8%。农家书屋工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全省共建成农家书屋7525个,占全省规划建设任务的83.1%,惠及农村人口1800万,普遍达到了国家标准,配备出版物的数量也从原来的500种增加到1200种以上。通过推进上述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全面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城乡之间在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基层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薄弱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获取信息难、参与活动难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三)拓展和改进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面向广大群众,着眼群众需求,创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共建共享机制。 

引导公共文化品牌创建。以“城市之光·金色田野”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为引领,全省13个地市和大部分县逐步形成了群众参与广泛、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品牌,近三年,省政府对全省涌现出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和支持品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各类文化品牌达到300余个。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年、庆祝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全省举办百场讲座、百场展览、千场演出和万场电影放映,社会影响十分广泛。每年全省各地组织的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6万多场,参加展演人员65万余人,观众超2200万人次。近几年,是全省群众文化活动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个时期,呈现出社会共建、专群结合、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的特点,一个政府倡导、品牌带动、群众参与、遍布城乡、常年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基本形成。

深化送文化下乡活动。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从2008年起实施的“政府买单、农民看戏”艺术表演团体“送欢笑下基层”演出活动,已成为专业院团服务基层的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82个文艺院团年送戏下乡演出3700余场,“十一五”以来,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5万余场,观众近200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较好地满足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免费开放公共文化阵地。各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针对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和变化,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开展阵地服务,提供服务的总量和档次不断提升,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逐年提高。特别是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社会反响强烈,群众评价很高。我省从2008年首批向社会免费开放了8家博物馆至今,由文化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初步统计,免费开放以来,全省博物馆已接待观众1700余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同期接待观众数的2.8倍。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全部免费办理借阅证,对公共读者和青少年全部免费借阅,电子阅览室全部对公众免费上网,有流动图书借阅车的开展免费流动借阅。为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全省大部分公共图书馆调整延长了开馆时间和图书、期刊借阅期限。多数公共图书馆开设了18周岁以下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电子阅览专区,为青少年免费提供电子阅览服务。各馆还各种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免费提供个性化图书借阅服务。全省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620万人次以上,持证读者达45万人,年均流通图书560万册次。各级图书馆还积极创造条件,在边远农村建立流动图书馆(站、室)800多个,年流通图书150万册次,使数百万群众受益。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依托现有设施、人才资源等优势,积极筹划建立与其职能、任务相适应的免费开放工作发展目标,为使现有设施在免费开放后充分发挥阵地作用,采取项目分配到部室,开放内容负责制的办法,常设声乐、舞蹈、美术、摄影、文学创作、器乐辅导等免费开放项目,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40小时。全省已建成并配备完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利用农闲、节假日组织开展了大量主题性文化活动,培育扶持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10,538个,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就近参加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四)完善体制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经费保障。“十一五”以来,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和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安排28亿元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安排13.2亿元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安排2.3亿元开展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设立了送欢笑到基层补助资金1005万元和每年230万元奖励扶持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近百个剧团下乡演出和40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进行奖励。投入村级文体活动资金近5000万元。

二是体制机制保障目前,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三局合一”改革全面完成。13个市(地)和64个县组建了新型文化行政管理主体,初步构建起大文化工作格局。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机构已全部恢复,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确保1个编制。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6月8日省里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黑龙江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6月26日,黑龙江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我省基本完成了中央提出的在6月底前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任务。

三是人才保障近年来,以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重点,坚持培训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层级培训、深入基层开展辅导等各种形式,分层次、多渠道对文化人才进行培训。在全省乡镇文化站全面恢复、重点建设阶段,连续三年举办了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对700多名乡镇文化站长进行了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了乡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对全省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馆长轮训了一遍。共享工程省中心每年至少进行4次集中分级培训,共培训16次,培训1160人次。派出18人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学习。同时,我们充分发挥省艺术职业学院培养文化人才主阵地作用,先后为全省及全国各级文化事业单位输送8000多名优秀毕业生,今年又开办了为各地培养专业文化人才的30人的脱产培训班。全省文化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和实行“培养、引进、荣誉和奖励”四项制度,很多基层文化单位都推行了竞争上岗、以岗定酬、绩效挂钩等方法,努力为优秀人才发挥才智、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特别是省文化厅率先改革职称评定工作,从原来的只注重获奖向看实绩、重实效上转变,使更多工作在一线没有获奖的同志得到了晋升职称的机会。“十一五”以来,共为县以下基层文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晋升高级职称600余人,文化队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二、推进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情况

在示范区(项目)创建之初,我厅即成立了由厅长宋宏伟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2011年3月7日组织牡丹江市下辖的全部县(市)主管领导和文广新局局长在省厅召开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会,会上牡丹江市文广新局马春芳局长保证在两年中达到示范区创建标准,各县市主管领导也积极发言,纷纷表示努力克服当地不足和短板,确保自己不拖后退,努力争取达到示范区创建标准。宋宏伟厅长要求牡丹江市珍惜机遇,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把创建活动上升到当地政府行为,落实责任,与各县(市)签订责任状,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方案,按时间节点与各县(市)一一对标,按时达到创建标准要求。省厅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努力在政策和资金争取上给予便利和支持,积极督导和检查,确保创建工作圆满完成。我厅高度重视示范区(项目)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先后下发《黑龙江省关于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使用的指导意见》、《黑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厅推进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等,同时在资金发放和设备配备上优先向牡丹江市和漠河县倾斜,尽最大可能给予支持,积极督促创建地区按时完成阶段性任务,按部里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并及时上报各种信息,要加强经费管理和使用,在2012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厅长宋宏伟专门强调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要力争一次通过验收。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期间创建领导小组召集牡丹江市和漠河县主管领导和文广新局局长作专题汇报,对照验收指标逐项找出差距,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完善。韩慧峰副厅长重点强调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目前要组织好这次督导和进京演出工作,找出自身差距,积极进行整改。同时表示省厅将尽最大限度挖掘厅里资源支持牡丹江市和漠河县,全力配合好牡丹江市和漠河县争取各方支持。要求两地不等不靠,充分发挥市县政府的主体作用,首先挖掘自身潜力,调动一切力量做好创建工作,确保明年通过验收。创建领导小组多次赴牡丹江市和漠河县指导创建工作,特别是今年国家督导组阶段性督导验收和准备进京展演期间,都先期派出专家进行指导。8月28日,牡丹江市召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动员大会,全面启动示范区创建工作。会上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创建”责任状,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李辽昌到会作了指导发言。牡丹江市创建示范区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创段为创建准备阶段。主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摸底,找准了差距、制定了实施方案,进行了市、县对接和思想发动;第二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时间安排为2011年9月—2012年8月。今年年底前要有形象进度,完成总任务的40%,并在年底对各单位创建工作进行年终考核;第三阶段为总结验收阶段。时间安排为2012年9月—12月,主要内容是对照创建标准开展自检自纠工作,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责任单位创建情况进行全面验收,并做好迎接国家验收工作。截止目前,牡丹江市创建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率达到90%以上,市城区和各县(市)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覆盖率达到92%以上,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基本接近创建标准。漠河县成立了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中长期创建规划,落实了具体责任,建立了联络员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督导检查制度、信息报送等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调控有序、合力推进”,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建机制。目前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基本达到预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