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湖北省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10-15 10:19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15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文化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厅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推动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重心下移,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城乡基层延伸,不断加大设施建设、队伍培训和供给服务等方面的力度,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已建立分级网络化、覆盖广泛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全面实现了每个县市有图书馆、文化馆,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目前,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08个(一级馆28个、二级馆34个、三级馆30个)、文化馆115个(一级馆28个、二级馆29个、三级馆31个)、博物馆(纪念馆)120个、艺术团体100个、文化站1263个,其中,县级公共图书馆91个、县级文化馆102个、县级博物馆8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支)中心107个、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41115个。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鄂发〔2009〕31号),把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作为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工程进行部署。2010年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10〕6号),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要求和强化。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其重要方面予以明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同时,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2008年,根据人事部、文化部《关于印发〈关于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19号)以及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08〕1号)的要求,结合我省文化事业单位实际,我们与省人事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湖北省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包括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院)、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院)、展览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岗位等级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岗位的基本条件、岗位设置的审核和岗位聘用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推进了此项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更加规范,结构更加优化,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内部活力,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还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内部改革,完善了一系列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进一步得到规范。

(二)加大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文化重视程度之高、投入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我省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政府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主导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2005年,全省文化事业财政补助经费为5.17亿元,2011年达到17.29亿元,年均增幅达22.86%。在此期间,国家和省里实施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配送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工程、流动图书车配送工程、县级两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先后投入7.3亿元,使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三)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以实施重点文化工程为抓手,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放在农村,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全省新建了湖北美术馆、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省博物馆综合馆、中山舰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大型文化设施;投资7.8亿元、10万平方米、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省级馆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即将投入使用,达到“中西部一流”水平;计划投资10多亿元的省博物馆三期已动工。各市、州、县也建设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如宜昌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黄石市图书馆,恩施州群众艺术馆,鄂州市图书馆,鄂州市博物馆,咸宁市博物馆,松滋市群艺馆,赤壁市图书馆,团风县图书馆,武汉市汉阳区图书馆新馆等,有的已投入使用。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将每年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共投资1.01亿,新建、改建50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同时,我省争取国家发改委、文化部投资6936万元,支持我省建设综合文化站480个,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得到新建改建的目标。文化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工作“领导重视,工作得力,成效显著,形成了湖北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补助设备购置资金4915万元,为985个文化站按每站5万元的标准配备了设施设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启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投资4000万元用于补助2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2011年支持建设的项目已启动,各地坚持高标准,正抓紧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将有近半数的县级两馆得到新建扩建。四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延伸至最基层。截止目前,投入2.3亿元建成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服务点4.1万多个,同时开通了湖北教育网台共享工程频道、省电子政务外网共享工程频道,实行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点与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共建共享,覆盖全省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大大缓解了城乡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获取信息难等问题。我省共享工程建设在全国领先,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五是流动服务设施配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实现了每个县市专业剧团配备一台流动舞台车的目标,全省计99台,是全国配备情况最好的省份之一,较好地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单位送戏下乡转场难、搭台难、交通难的问题。配备了119台流动电影放映车和1艘放映船,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2011年启动了流动图书车配送工程,首批10辆流动图书车已驶向荆楚大地,发挥积极作用。六是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扎实推进。整合资源,将村文化室纳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统筹安排,加快了普及步伐;启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工程,2009-2011年,中央财政补助我省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资金8258万元,目前已有154个社区文化中心和128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到位。

(四)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自2007年11月省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全面免费开放工作以来,全省已有87家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参观人数逐年增长,2010年达到800余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的近3倍。省美术馆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举办各类展览102次,公共教育及学术活动60余场,展出作品1.35万余件,累计接待观众80万人次。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惠及民众,成为我省文化惠民的品牌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8月,我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展开。我厅制定下发《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免费开放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一年来,各县(市、区)按照国家的部署要求,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落实配套免费开放经费,已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配套1080万元,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1309.5万元。各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按照国家的要求,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效果更加明显。2011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为读者举办各类活动参加人次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6.88%、8.24%、13.82%。恩施州各级图书馆提出了“跨出馆门,开门办馆,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思路,州图书馆常年坚持为恩施特校的残疾学生送书上门,辅导写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积极效用。鹤峰县图书馆建立了“老区、苏区特藏文献库”和阅览室,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读者、作者的广泛支持与一致好评。全省文化馆文艺活动等服务项目增加明显,参加文艺活动、公益性培训班人次增长明显,2011年,组织文艺活动参加人次、组织培训班人次、组织公益性讲座参加人次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20.96%、42.64%、76.99%。恩施州文化馆举办了广场清江舞表演、广场摆手舞表演、群众合唱团等公益性免费培训项目成果展示,深受广大市民好评。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参加人次较前一年增长了12.49%,公益性培训班参加人次明显增长,增幅达24.18%。如利川市忠路镇综合文化站自2011年11月免费开放以来,做到节假日大型文化活动坚持开展,小型文体活动月月抓,阵地活动天天有。截止目前,多功能厅免费开放120天,服务内容包括土家健身摆手舞、传统舞狮、民间吹打乐等辅导培训,接待群众3600余人次。该站开展的“龙腾盛世闹元宵”民间文艺形式展演、“双江新韵”广场健身舞大赛、“读好书、爱生活”全民阅读有奖征文等活动精彩纷呈、群众踊跃参与。秭归县沙镇溪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以来,除了白天免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外,文化广场还坚持每晚免费开放一个半小时,并以每月300元的补助聘请了镇小学舞蹈老师每晚给群众开展广场舞或健身操指导,更新舞蹈和健身操,激发了群众参与广场文体活动热情,受到各界好评,新华网、湖北新闻网、秭归广播电视台、三峡秭归在线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五)打造品牌,丰富服务形式和内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全省文化系统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己任,注重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一是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近几年来,全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家住长江边》、《十二月等郎》等一大批专业和群众文艺剧目立于舞台,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多项作品在国家重大文化评奖项目中获奖,特别是在“八艺节”、“九艺节”中,我省“文华奖”和“群星奖”获奖数均位居全国前茅。在去年下半年我省承办的第六届中国京剧节上,我省共有3台剧目入选,《建安轶事》更是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表现出了我省艺术创作的不凡实力。各地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艺术精品,推出了一批剧(节)目,受到群众欢迎。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地精心策划组织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各具特色,渐成品牌,如:武汉市的“武汉之夏”群文活动,黄石市的“矿冶文化节”,荆州市“小太阳读书活动”,鄂州市的“周周乐”广场文艺演出,荆门市的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和“农家乐杯”群文大赛,孝感市的“文明之光”广场文艺演出和传统民间舞蹈展演,十堰市的“人民广场大家乐”和“武当武术节”,宜昌市的“三峡文化广场月月演”和“端午文化节”,消夏文化节,恩施州的“女儿会”,潜江市的“月月红”系列广场文化活动,仙桃市的“星火燎原”全市农村文化中心户调演,天门市的陆羽广场文化活动等,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取得成效。已有4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0个项目(353个项目保护单位)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成为热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元素的重大文化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在对外文化交流如荆楚文化走澳洲、挪威湖北文化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送戏、送书活动受到广泛欢迎。充分发挥流动舞台车作用,持续开展全省专业院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年演出超过2万场;开展“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共演出2506场,直接惠及群众300多万人次;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全省图书馆年送书下乡80余万册。五是关注弱势群体,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近年来,全省各级文化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为广大农民工服务。2007年,我省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让农民工享受艺术盛宴,全省共举行百余场农民工专场慰问演出,约有近百万农民工在剧院、广场、工地欣赏到了八艺节的精彩剧(节)目;尤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原省委书记俞正声、原省长罗清泉请农民工看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使广大农民工倍感温暖。2008年起,我厅相继举办了“文化惠民、免费看戏”、“专业艺术院团优秀剧(节)目展演月”等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精品剧目为农民工免费演出。省图书馆每年为社区农民工服务中心和农民工子弟学校赠送报刊和图书,并为农民工及其子女免费办借书证。省群众艺术馆在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文化中心举办艺术讲座,受到广大农民工的热烈欢迎。省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支中心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制作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信息资源,包括电器维修、电工操作等涵盖进城务工人员可从事的大部分工种,为农民工提供了免费技能培训的平台。全省各地公益文化单位主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公益服务,为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实施对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中获奖作品和人才奖励的政策,加大了对我省文艺人才的激励力度。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文艺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了事业单位的专业实力。我省文化人才勇攀高峰,在各个领域表现卓异,一批优秀人才成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和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省群众艺术馆作为全省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人才集聚,同时有四位省级协会副主席,这在全国仅此一家。为加强村级文化队伍建设,按省委、省政府要求从辞退民师中招聘了3648名有文艺特长人员为村文化员,缓解了村级文化人才短缺的压力,推动了村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对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全部轮训了一遍,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业务素质;组织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类文艺骨干培训班,人员已达千人。今年上半年,我们进一步创新培训形式,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湖北省公共文化管理干部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的文化局长、文化馆长、图书馆长共95人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更新了理念,增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省文化系统在职人员22501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310人,约占总人数的32.49%。他们辛勤奉献,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创作,成为活跃我省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

(七)加强指导和督办,推动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和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我省的黄石市被列为创建示范区,“‘武汉之夏’群众文化活动”和荆州市“小太阳读书节暨全民阅读活动”被列为创建示范项目。我厅高度重视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情况,并积极与省直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目前,已争取省财政援助资金500万元,街道社区文化站室建设资金1103万元等。为更好地推动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8月,在黄石召开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暨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省政府、省委宣传部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创建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了动员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文化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特刊,专版刊发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作为“展示创建示范区风采,迎六中全会胜利召开”特别内容予以报道。为加强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我们召开了省市专家对接会,将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综合性课题,由省课题组组长担任示范区课题组顾问。我厅加强对创建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和督办,多次组织工作专班到创建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制约创建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创建工作开展。黄石市、武汉市、荆州市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创建,各项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同时,我省代表中部地区承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综合性课题研究任务,目前已完成《基层公益性文化单位经费基本保障标准研究》等子课题调研报告,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4月,文化部督导组对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办,对我省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八)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让民营文化成为公办文化的有益补充。近年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利用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兴办公益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一批民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成为公共文化的有益补充。如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童爱武兴办的文化艺术中心、省美术院院长董继宁自筹经费兴建的纪山大屋·董继宁美术馆免费开放,深受观众欢迎和好评。其中,童爱武创办的文化艺术中心在今年5月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被授予“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荣誉称号。

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深切感到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不能共建共享,基层文化设施标准较低、设备陈旧老化,文化干部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切实需要加以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为契机,以地市为龙头,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省、市、县、乡、村整体推进,硬件软件建设齐头并进,全面推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抓住国家和湖北省实施市级“三馆”和县级“两馆”建设的机遇,坚持高标准,加强市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召开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场会,推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每个社区有一个文化中心的目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形成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流动图书车配送工程,抓好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

二是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益。深入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多提供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进一步推进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提高活动的受众面和群众参与率,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继续组织开展送戏、送书下乡活动。积极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开展文化服务。

四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充实基层文化部门尤其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力量;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农民文化骨干,加强对具有特殊技能的农村文化人才的扶持,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

五是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和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争取政策支持,力争比照国家的做法,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