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大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后续管理工作规划
发布时间:2014-03-13 14:30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3-13

  20116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大连市代表辽宁省入选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在创建过程中,中共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市”、推进全域城市化、改善民生质量,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列入政府重大民生工程,认真规划、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支撑,服务全民的原则,建立了政府负总责、部门牵头、区街配合、社会组织和各界群众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经过近三年全方位的不懈创新和努力,高标准全面完成了《大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市文化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跨越,初步形成了与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公共财政能力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2013年,大连市通过了文化部验收,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 

  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东部),我市多数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但仍有少部分指标有待提高。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巩固大连市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大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效解决大连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连在辽宁乃至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制定示范区后续管理工作规划。 

  一、基本目标 

  与《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互为补充,全面提升大连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品质,进一步拓展和发挥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示范效应,分阶段建设符合大连文化资源特色,与大连公共财政能力相匹配的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大连城市文化发展长远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形成多部门、全社会资源共享、合力共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通过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和数字资源的作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服务考核评估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从而不断升级大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为辽宁乃至全国提供新的示范。至2015年,使我市公共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至2020年,为东部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示范,以文化助推大连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既有整体规划,又有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 

  ——统筹城乡,突出特色。按照全域城市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从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北三市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根据大连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具有大连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保证基本,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调动全社会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 

  三、主要任务 

  1.升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围绕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目标,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与大连城市影响力相匹配,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2015建成大连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并投入使用,其建筑面积将高于国家规定标准,使之成为代表大连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最高水准的文化建筑2017年在普湾新区建成大连历史博物馆、大连图书馆新馆并投入使用,使之成为地标性文化建筑,带动大连新城区文化发展。2020年重点建设一批与大连城市地位相匹配,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充分发挥已建成的文化设施的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 

  2.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要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科学整合社会各方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文化市场和文化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作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单点向多点、由单渠道供给向多渠道供给的转变。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产品生产。2015年前出台《大连市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具有大连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产品以及民间艺术的生产与传播给予大力支持。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职能,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民营文艺团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多生产优质廉价、安全适用的文化产品。 

  ——转变政府职能,购买文化服务。在完善专业院团“送戏下乡”扶持政策基础上,转变投入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吸引民营文艺院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15年起,政府每年购买百场以上民营文艺院团演出,鼓励民营院团走进农村、校园、社区、军营和农民工聚集地,开展便民演出活动,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文化需求。2017年,形成完善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同时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建设,制定《〈大连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进村入户模式研究〉后续研究规划(2014-2016)》,通过制度设计延续研究及成果转化,完善和提升“进村入户”的模式和功能,依托天途有线电视网,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终端延伸到网内所有农村用户,进而实现文化服务网络“户户通”。 

  ——在城乡之间构建统一服务网络。市图书馆实施数字图书馆“一卡通”三、四级网络建设工作。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图书资源联网,通借通还,并在全市敬老院、福利院建设20个市图书馆分馆;2015年,市少儿图书馆实现在中小学校建成100个分馆的目标,实施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总分馆制,实现少儿图书资源全域共享。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2015年,完善大连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网上采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网上发布。2017年,大连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网上评价、服务全程数字化管理。 

  四、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支撑体系。建立完备的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并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利用和有效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强化行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中的专业指导和行业自律功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城区对农村的文化援助和城乡文化互动机制。加大示范区后续建设力度,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探索实行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账式督查、绩效式考核的工作机制。 

  2.完善经费投入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我市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切实落实各级政府的公共文化建设责任,确保基本投入和相关配套经费。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加大对北三市、长海县等边远地区的财力倾斜,进一步完善分类补助政策,保障欠发达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正常开展。优化财政投入方式,研究实施对社会文化团体和相关文化企业、贫困村和特殊群体的财政补贴机制。 

  3.强化绩效评估考核。一是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工作考核体系。围绕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具体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级,并以此为重点,对各级文化工作进行实绩考核。二是开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指数测评排名。研究制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以公平均等、效率效益、优质丰富为导向,遴选政府投入、设施建设、队伍规模、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群众评价、工作创新等方面内容,设定相关指标,定期进行测评排名。三是开展公共文化场馆绩效考核。以公益性、均等化、优质化为导向,通过对群众满意度、参与人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效益的考评,强化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意识,促进服务方式的创新,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