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4—2017年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14-03-13 15:09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3-13

  为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马鞍山模式”,推动“一江两岸”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马鞍山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制定《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4-2017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马鞍山在全省、中部乃至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总体目标 

  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在本届政府任期内,用四年时间(2014-2017年),围绕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品质更加优秀,网络更加完备,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产品更加优质,效能更加突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强、文化凝聚力强、文化影响力强、人民幸福感强的文化强市“六强”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公共文化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与马鞍山城市影响力相匹配,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设施。2014年完成市少儿图书馆和市美术馆建设。加快当涂县文化中心建设,2015年完成当涂县图书馆、博物馆建设,2016年当涂县大剧院建成投入使用。2015完成市文化馆提升改造工程,使之成为代表马鞍山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最高水准的文化建筑。2017年之前,完成高标准的博望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使之成为马鞍山新城区地标性文化建筑,带动马鞍山新城区文化发展。 

  (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结合“一江两岸、一主两副”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和完善全市文化设施品质,强化功能。2014年完成市博物馆、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展陈升级。2015年前,含山县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已经建成的基础上,2017年前提质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村)文体活动中心。重点推进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四年内,建设一批农民文化乐园,每个村农民文化乐园完成“一场二堂三室四墙”,即每个文化乐园拥有一个建有舞台、健身设备的文化广场,可供村民集会和举办各种典礼、学习培训的礼堂(场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宣传展示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以及本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方名人、发展愿景的文化墙或宣传橱窗。 

  (三)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做优做强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江东人文讲坛”、“周末大舞台”、“马鞍山音乐节”,办好当涂民歌艺术节、中国褒禅山游记文化节、护河园艺桃花节、太白农民文化体育节等县(区)文化节庆活动,并以此带动和活跃歌咏、书法、朗诵、龙舟赛、民歌会、灯会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立足大数据时代,加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具有马鞍山特色的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数字传播体系。 

  (五)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特殊群体和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通过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演出、放映等文化活动,切实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居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市、县(区)两级图书馆增设盲人阅读设施。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偏远农村、老旧社区文化建设,帮助其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按照上级要求,在全市各有关单位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职工书屋”和“职工书屋示范点”。 

  (六)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积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建立健全重点文化项目创作生产扶持办法,认真做好重大选题规划,积极推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领域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 

  (七)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鼓励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办法,推动政府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设施“建、管、用”统筹机制,打破部门界限,实行统筹管理、统一服务。大力推动学校、企业等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开放,加强对社会文化资源服务的监管和指导。开展流动图书、演出、展览和讲座等系列流动服务,深化“百场文艺下基层”、“百名艺术家四进”等活动,实现服务公众“零距离”。进一步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推进文化志愿者走基层,开展培训、辅导、讲座、创作等文化志愿活动。 

  (八)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出台政策措施,吸引外来高素质文化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基层群众中的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给予必要支持和帮助。制定并落实《马鞍山市关于加强县(区)、乡镇(街道)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创新公共文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广泛开展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全民提升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实事工程、纳入绩效考核。市成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调度,实施四年行动计划。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落实在城市住房开发中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推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与新开发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老城区要加快改建、扩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市、县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三)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化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完善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将其纳入马鞍山市党政机关目标管理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目标。全市各有关单位、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0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