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
发布时间:2014-03-13 15:34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3-13

  为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长沙模式”,打造长沙群文湘军,构筑具有“长沙特色,中部示范,全国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升级版,根据党的十八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长沙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制定《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乐享文化发展红利,为长沙率先建成“三市”,实施“三倍”,力行“五推”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引领长沙人民共创共圆“小康梦”、“两型梦”和“幸福梦”。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文惠民、以文乐民、以文育民”,基本文化服务全覆盖、差异文化服务多元化、高雅文化服务有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品质更加优秀,网络更加完备,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产品更加优质,效能更加突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以人民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层文化阵地高效运行机制、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准,更多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在国际、国内舞台崭露头角。 

  三、主要任务 

  1.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质工程,全面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设施品质。彰显湖湘特色,立足城乡一体,放眼国际视野,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品质。一是规划新建文化设施。市级层面着眼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打造长沙文化建设新地标;区县(市)新建文体活动中心,非遗展示中心、博物馆,乡镇(街道)、社区(村)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建设示范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二是提质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品质,强化功能;三是立足大数据时代,建设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统一平台;四是市区县(市)两级文化服务机构配备齐全流动服务设备,延伸服务手臂,扩大服务范围,缩小服务半径。在硬件设施上进一步完善10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在服务方式上构筑“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的多元、立体,精细、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效工程,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服务效能是唯一途径。一是实施群文湘军“五百行动”计划,创新公共文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广泛开展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全民提升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推进文化志愿者走基层,开展培训、辅导、讲座、创作等文化志愿活动;三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拓展免费开放领域,增加免费开放项目,延长免费开放时间,逐步推动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四是大力实施公共文化“五送五进”服务,消除服务盲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城覆盖和均等享受;五是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和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打造数字文化,建立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便利、快捷、优质的数字文化服务;六是建立群众文化需求、评价、反馈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七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民办图书馆、博物馆、民间职业剧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基地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3、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参与工程,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一是树立以人民为主体,以效能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理念,建立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二是广泛搭建群众文化活动舞台,培育文化活动品牌,为市民群众提供展示平台和载体;三是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市民群众自我变现、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使人民群众成为创造文化的主体,演绎文化的主角,共享文化的主人。 

  三、重点项目 

  1.推进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滨江文化园“两馆一厅”(新图书馆、新博物馆、音乐厅)建设,2015年全面建成开放;推进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西湖文化园、新广电中心、长沙国王陵、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建设;加快完成市实验剧场、市歌舞剧院剧场提质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宁乡县、长沙县、开福区、岳麓区文体活动中心以及天心区、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整体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品质。 

  2.完善公共文化基层网络。整合乡镇街道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和体育健身设施,提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村)文体活动中心。重点推进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范畴的15个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16年全部建有“一中心一院一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数字影院、文化广场);建立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100个;继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示范建设工程,在全面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的示范性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三年内,以“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讲有故事,创有指导,办有经费,联有网络”为标准,再提质建设10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00个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 

  3.打造长沙“群文湘军”。实施群文湘军“五百行动”计划,创作100个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培育100名群众文艺明星,打造100个优秀群众文化活动项目,表彰100支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建设100个承载容量较大、集聚能力较强、配套水平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群众文化广场;提升群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艺术素养,提高业余文化辅导员的艺术水准,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鼓励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群众文艺团队,组织地书、街舞、RAP、十字绣爱好者协会,到2016年,全市群众文艺团队达10000支,登记注册达2000支以上。市群众艺术馆在全市群众文艺团队基础上组建全市群众文艺总团涵盖合唱、器乐、舞蹈、曲艺、戏曲等艺术门类。常年参与文化活动的活跃人数翻番,文化服务志愿者翻番。2014年,组织公共文化服务“长沙模式”、“群文湘军高峰论坛”。 

  4.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五送五进”服务,每年送图书20万册,送演出600场,送电影2万场,送展览100次,送讲座200场进村镇,屋场、社区、校园和工地;加大群众文艺原创节目的鼓励扶持力度,建立以奖代投机制,对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原创群文节目给予奖励,有更多群众文艺优秀节目在国际国内舞台绽放;实施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关注农民工,留守儿童群体的文化需求,组建农民工艺术团、农民工文化活动俱乐部,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艺术培训、阅读、辅导;办好《长沙群文》刊物,团结、培养文艺创作人才,为群众文化创作提供艺术机会和发表平台,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每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00场以上,在群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的基础上,形成长沙特色,产生全国影响。 

  5.加快建设书香星城。建设长沙区域图书馆总分馆100个,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城乡实现实现借阅“一卡通”。依托地铁建设,图书馆进地铁营造书香地铁,设立地铁自助图书馆20个。芙蓉、天心、岳麓等六区各设立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1个。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评选读书达人十大藏书家书香家庭,市区居民年人均阅读纸质图书10本以上,电子图书6本以上。 构建沿湘江城市群文化馆(站)联盟。创新文化馆(站)服务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益,构建沿湘江城市群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多层次、多门类、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服务基层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活动的策划、组织、业务培训、文化人才培养使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形成联盟,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集聚力量,全面提升文化馆(站)工作水平和服务效能。 申办中国(长沙)群众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是长沙传统优势服务方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国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得到文化部领导和专家的肯定。2014年,策划组织长沙群众文化月,积累经验,形成规模;2015年向文化部提出申办中国(长沙)群众文化节,2016年策划组织举办首届中国(长沙)群众文化节,力争永久落户长沙。 大力加强数字文化建设。立足大数据时代,加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数字传播体系。 

  6.构建沿湘江城市群文化馆(站)联盟。创新文化馆(站)服务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益,构建沿湘江城市群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多层次、多门类、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服务基层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活动的策划、组织、业务培训、文化人才培养使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形成联盟,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集聚力量,全面提升文化馆(站)工作水平和服务效能。

  7.申办中国(长沙)群众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是长沙传统优势服务方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国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得到文化部领导和专家的肯定。2014年,策划组织长沙群众文化月,积累经验,形成规模;2015年向文化部提出申办中国(长沙)群众文化节,2016年策划组织举办首届中国(长沙)群众文化节,力争永久落户长沙。

  8.大力加强数字文化建设。立足大数据时代,加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数字传播体系。

  9.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大格局。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合力。引导高等院校、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企业事业单位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实施校园文化进社区、推动校园文化进农村;扶植高雅艺术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扶持、鼓励民办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民间职业剧团、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基地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共建共享的大格局。 

  10、深化公共文化单位改革,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功能定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市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五、保障机制 

  1.切实加强领导。现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各级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的内在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实事工程、纳入绩效考核。市成立“提质提效”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调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双提工程”建设。 

  2.提供政策保障。切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制定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上,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长效运行引导资金,人均公共文化事业经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订公共文化人才培养政策,建立公共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关注、关心、关爱公共文化人才的浓厚氛围。各区县(市)设立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长效运行专项资金和完善相应政策。 

  3.形成推进合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注重发挥省会城市优势,整合省会文化资源,建立省市文化单位和文化人才协调合作的联动机制,形成省市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局面;发挥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影响力,积极争取中央文化部、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支持。 

                                   0一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