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首耳熟能详的歌么: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没错,这就是感动中国的主题曲。每一年到了这个时候我都会守在电视旁观看感动中国年度颁奖典礼。每一年都会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做着平凡的事情感动着大家。
今年的十大人物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守墓老兵陈俊贵、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百岁仁医胡佩兰等,但其中最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的人是年近百岁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刘盛兰老人。
他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刘盛兰老人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那需要强大的爱心和力量来支撑。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随时完善自己、提高图书馆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自己创新和组织能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到馆读者进行服务,将国家图书馆的“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发扬光大。时刻遵守国家图书馆的服务规范。时刻牢记国家图书馆“甘为人梯”服务理念,向老一辈的图书馆员学习,为国家图书馆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向刘盛兰老人学习,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心系百姓,亲力亲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