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良
上世纪1957年底,我们部队随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进驻北京昌平工兵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工兵技校)。1958年春节刚过,部队未及休整,即奉命投入十三陵水库的建设。战士们用曾惩罚过美国大兵的双手握起锹、镐、锤、钎向大自然开战。
火红的水库工地部队一进入工地,只见满山遍野、人山人海、红旗如林、歌声嘹亮、劳动号子、声震山谷、场面壮观、气势非凡。工地上最耀眼的亮点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七姐妹”组,书写“七姐妹”三个大字的红旗在工地迎风招展,分外醒目;“七姐妹”青春年少,英姿飒爽。她们人人有一双铁脚板,个个有一付铁肩膀,在运土作业中,肩挑百斤重担,矫身似燕、快捷如飞,不断引来掌声、喝彩声。“七姐妹”的先进事迹被报纸、电台多次宣传报导过,名声大振,成为半边天的典范。
火热的劳动大军
十三陵水库的建设者,除农民、解放军这支稳定的中坚力量外,还有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义务劳动大军。他们来自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财贸、商业等各条战线。他们不仅把水库视为促进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更把水库工地视为劳动大学校,是在劳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的大好课堂。他们在劳动中情绪高涨、气氛热烈、苦干实干,不怕苦和难,不怕累和脏。许多人从劳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亲身体验到劳动的神圣、伟大,从而洗涤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陈旧思想,思想上得到升华。这支义务劳动大军的参战,不仅为水库建设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对全社会树立以劳动为荣,进而转变社会风气发挥了积极作用。
罕见的劳动队伍
在工地劳动大军中,有一支古今中外从未出现过的劳动队伍。他们的成员是中央各部部长,是新中国第一代部长,是国家栋梁精英。他们食宿在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收工后便书写大字报,当然和文革时期的大字报截然不同,没有炮轰、火烧、打倒的火药味,其内容一是抒发对劳动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二是互相激励和表扬。部长们才华横溢,大字报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诙谐、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荡气回肠。记得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书写大字报的全文是:“劳动真正好,吃饭不知饱,睡觉不知晓,年大不知老”。短短二十个字,把劳动的意义效果阐述得多么深刻、形象而淋漓尽致。
热情的慰问演出
水库工地,既有紧张的劳动,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北京各文艺团体纷纷来水库慰问演出,阵容强大,名星云集,把拿手的最好节目奉献给劳动群众。白天、晚上都同时有数台演出活动,灯光明亮、锣鼓齐鸣、热火朝天、异常火爆,下工后的群众络绎不绝,争看演出,节目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演员全国一流、技艺高超,场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每天如同过节一般,欣喜若狂,忘却了劳动的辛苦、疲惫。我有幸观看过部分文艺节目,其中有中国京剧院杜近芳、李少春演出的《白毛女》,风雷京剧团吴素秋演出的《红娘》、《十三妹》,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风暴》等。此外,还看过国家篮球队在室外水泥地球场的表演赛,球星杨伯镛、钱澄海、余邦基高超的球技,不断引起阵阵掌声。
毛主席来工地劳动
1958年5月25日,星期天,天空格外晴朗,阳光格外明媚。有人戏言,这么好的天气,可能会有喜事降临。果然,这一天,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来工地劳动。当毛主席神采奕奕健步来到工地时,工地沸腾了,掌声、“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此起彼伏,经久不息,人们双眼湿润,又蹦又跳,兴奋激动之情达到极点。那时,人们把见到毛主席视为最大的光荣和幸福。毛主席在水库工地劳动铲土使用的园锹,珍藏在工兵技校。
浮夸风险酿恶果
1958年的浮夸风,也同样刮到了水库工地。水库建设时间过半,统计表上显示已完成80%的工程量。此时贺龙同志来工地视察,发现工程量只完成25%,另55%的工程量是浮夸风刮起的水份。此乃非同小可,水库建设伊始,新闻媒体即向外宣传工程完成时间,一些外国人曾表示怀疑。如真不能按时完成,将对党和国家的声誉、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在此关键时刻,贺老总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一是急调解放军一个师加强施工力量;二是令工兵技校把机械、车辆运至工地,以工地为课堂,教学和施工相结合。这两项措施迅速加快了工程进度,使水库工程按原定时间如期完成。
(作者东直门站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