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某月,某非洲国家文化部长应我部邀请访华。此前我驻该国使馆文化处告:对方要求我国家主席接见,届时将谈及重要事情,并面交其总统的信件。
究竟是什么“重要事情”呢?莫非又与台湾问题有关?外事无小事。外交风云常常变幻莫测。过去少数非洲小国时而与台湾“建交”、“复交”,时而“断交”不是没有过先例。于是文化部紧张起来了,多次与外交部磋商,商讨对策。
笔者当时正在国内休假,主管外事的领导要我中断休假,担任国家主席会见来访部长时的翻译。是日,对方部长一行如约赴人民大会堂。这位部长不苟言笑,神态严肃,客观上又增加了“紧张”气氛。在我国家主席对客人来访表示欢迎后,部长致答词。他简要回顾了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并对我国的援助表示感谢,后神情严肃地说:在政治方面,我想阁下已经注意到了西非发生的事情。我们国家一向热爱和平,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可是不幸的是,某邻国与我国边境冲突时有发生,现在还在继续。我们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领土要求,只希望尊重历史形成的边界。目前在边界上有5万多难民,我国希望他们停止驱赶难民的活动。我们总统建议两国举行首脑会议,以便解决边界冲突,但遭到对方拒绝。然而我们并没有感到失望。我们希望问题得以和平解决,并且得到像中国这样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支持。主席先生,这就是我国总统要我向您转达的口信。”
(Monsieur le Président, voila le message que le président de mon pays m'a chargé de vous transmettre.)
直至会见结束,该部长只字未提所谓的“重要事情”,也未面交所谓的总统“信函”。我们如释重负,同时为一场虚惊而纳闷。
事后,我们在进行工作总结时,才搞清楚原来是使馆文化处负责该部长访华联络工作的同志对“message”一词理解有误,以为是“书面信函”,因此才有所谓向“中国国家主席面交信件”的说法。
其实,法文“message”一词与英文“message”一样,是个多义词,首先应解释为向某人传递的“信息”、“消息”、“音信”。传递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通过无线电收发,不一定非得是书面信函。此部长转达其总统的意愿就是采用口头形式。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类似情况。如有人打电话找某人,此人不在,接电话者就说:《Désolé, iln'est pas la pour le moment. Voulezvous laisser un message?》(很抱歉,他现在不在,你想留言吗?)近日,我收到这样一封电子邮件:Cliquez ici, un message vous attend.(请在此点击,你有一封邮件要看。)此乃电子版信件。
当然,诸如“message écrit”(书信,便条)、“message de Nouvel An publié dans un journal sur support papier”(在报纸上发表的新年祝辞)、“adresser/recevoir une lettre contenant un message de félicitations”(发出/收到贺信)中的“message”一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面信件或文告”。
这虽是一场虚惊,但却告诉我们,做工作一定要认真、谨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弄明白,做到心中有数。
(作者:陈伯祥 和平里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