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大同归来话石窟
发布时间:2008-04-02 14:59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08-04-02

    2007年6月,随中国人民大学老干部处组织的离退休老师游览了云岗石窟。云岗石窟在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云岗石窟独具的特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云岗石窟历史久远。云岗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第五个皇帝——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初年(公元460年),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5个石窟(十六——二十窟),其它石窟完成于北魏第七个皇帝孝文帝拓跋元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前后历时34年。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为世界罕见。
    二是云岗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云岗石窟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每个石窟都是从山顶开凿到山脚下,现存洞窟45处,除去一尊佛是露天开凿之外,其它大佛都隐身于洞窟之中,为不露天石窟。这一点与龙门露天石窟不同,也有别于不露天的敦煌石窟。敦煌石窟的数百个洞窟都是在山体一侧分上下几层一排排开凿的,其洞窟比云岗洞窟要小得多,洞中除彩绘壁画外,也有浮雕小佛和泥塑佛像。象云岗石窟这样,沿山体自上而下开凿而不露天,在其它地方少见。
    云岗石窟中,有的窟建有多层木构窟檐,风格古朴,形制多样,宏伟可观。窟内一般分前后二室,室内雕凿大小佛像,四周石壁、顶壁有许多浮雕、佛龛、神像、异兽、花木及各种装饰图案。窟中人物形象、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神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装饰纹样构图多变,优美雅致。这些雕造艺术品内容丰富,琳琅满目。
    云岗石窟大佛多,石窟内大小造像5100余尊。第五窟中的释迦牟尼坐佛高达17米,两膝之间就宽15米,为云岗石窟中最大的佛。我参观了第五、六、七、八、十二、十三、十九等7个石窟。第五窟分前后两室,后室主像为三世佛,北壁中央是释迦牟尼坐像,室内壁面雕满龛像,拱门两侧的菩提树下雕有二佛对坐像。第六窟雕有3200多个佛像,为“集美佛”。窟内有一根大方石柱,柱的四周从上到下雕满佛像,称为“立柱佛”。这在其它地方是少见的。窟内还有“接意佛”,描述印度莫叶夫人做梦去到花园,生下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说。第五窟与第六窟为一组双窟,两窟前室是五间四层的木结构楼阁,于清初顺治8年(1651年)重建。第七窟与第八窟也是一组双窟。窟前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也分前后两室。后室北壁上层主像是三世佛,东西南壁有四层佛龛,窟顶饰平棋藻井图案,南壁门拱上方供天人像,雕刻十分精美。明窗两侧山中雕坐禅比丘像,是研究北魏佛教史的重要资料。第八窟形制布局与七窟相同。门拱两侧雕护法天神。东侧神像三头六臂,骑白牛,手托日月,持弓箭,执葡萄,其右腿雕造逼真。西侧雕有鸠糜罗天,面似童子,擎鸡,乘孔雀,造型奇特,雕工精美。第八窟窟顶还雕有飞天女神,可与敦煌千佛洞壁画媲美。第十二窟为“音乐窟”,窟内四壁和顶部雕有48个乐师,用14种乐器奏西凉音乐,穿红裤的指挥者持棒指挥演奏,整个场面显示出佛国里欣欣向荣的景象。第十三窟中的一尊大佛,一只手臂就有2吨之重,因其手臂太大太重,怕悬空易折,故在这只手臂下又雕凿一个18米高的“托臂力神”支撑。大佛指甲、手纹清晰可见,雕工精细,造型奇特。第十九窟主像为三世佛。主窟中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是石窟中的第二大佛,其面相方圆,两耳垂肩,双肩齐挺,著袒右肩式袈裟,衣边饰折带纹,衣服与飘带给人一种轻飘柔滑的感觉。窟外东西两侧开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尊8米高的俯坐佛像,这种三世佛布局,颇为新颖罕见。
    三是北魏“皇帝大佛”构成云岗石窟一绝。北魏鲜卑人拓跋氏建国于公元386年正月,初称代国,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并将国都从内蒙呼和浩特迁到大同。云岗石窟中有5个石窟分别雕凿北魏前5个皇帝。第一位是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硅(死于公元404年)。云岗石窟中唯一的一尊露天大佛就是他的造像,现今成为云岗石窟的代表和象征。第二个皇帝是明元帝拓跋嗣,其大佛造像在五位皇帝大佛中是最大的。大佛耳朵里还雕有小佛,足见此佛之大。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以武力攻下北凉、西凉,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并改国号“太延”为“太平真君”。这位皇帝曾“灭佛”,后又兴佛。故代表太武帝拓跋焘的大佛,身披袈裟,袈裟上还雕有上千个佛像,表示对“灭佛”的忏悔和对佛教的推崇。北魏第四位继承者是景穆帝南安王拓跋余,但未即位,当年就死去了。故代表他的坐佛与其他皇帝佛像不同,坐佛的双足插入地下,以示其未登皇位。第五位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浚。在他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实行均田制,北方农业得到发展,国力强盛,国库丰盈。文成帝为统治北方汉人,继续大力宣传、弘扬佛教。在他死前6年(公元460年),由皇家拨款,开凿石窟,大修寺庙。利用佛教安抚和团结包括汉人在内的北方民族,同时还突出鲜卑族的大佛地位,因此,代表文成帝拓跋浚的大佛身着鲜卑人服装,脖颈上系一条带子,很象当今的西服领带,突出鲜卑服饰是这座大佛的特点。五位皇帝的石窟大佛都是在他们死后开凿成的。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元宏为控制中原,迁都到洛阳,于是,北魏迁都后,大同便停止了石窟的开凿。云岗石窟中开凿了皇帝大佛,反映出北魏“政教合一”思想,这不仅说明北魏鲜卑人对佛教的信仰,同时,也说明鲜卑贵族统治者利用佛教信仰安抚、团结汉人和北方各民族以巩固北方统治。可见,北魏从文成帝起开凿云岗石窟,在当时既有财力条件,也有政治需要。把已故皇帝雕凿成大佛供养,是北魏利用佛教宣传皇权、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四是云岗石窟开凿的高超技巧以及石窟的重大价值。要在石山中开凿出洞窟,洞窟中还要雕凿十几米高的大佛,谈何容易。据了解,古代工匠从山顶凿起,先开天窗以便运出碎石,然后自上而下开凿,逐渐扩大洞的空间,洞窟大佛也是自上而下先凿头部,面部,往下再凿胸部、四肢,最后从下部开凿洞门,完成大佛下身的雕凿,凿下的石头则从下方运出。雕凿大佛同时,还要在洞内四周石壁上开凿浮雕、佛龛造像或在顶壁上雕刻飞天等吉祥图案,最后,在窟门前修建数层木构窟檐,成为完美的石木结构。从云岗石窟可以看出古代工匠高超的开凿技巧和精美的雕刻工艺。也可以想象当年在没有先进起重挖掘设备的情况下,开凿这种石窟是多么艰难。云岗石窟在雕造艺术上不仅继承发扬秦汉时代雕刻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吸取融和了犍陀罗等佛教艺术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丰富而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云岗石窟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五是石窟的严重风化受损,令人担忧,应加强维修保护。石窟中有些大佛的脸上蒙有煤黑色,无法去掉。云岗石窟地下有武周河,是一条暗流,水分易蒸发到石窟洞中,加之石窟不远处有一条公路通过,运煤大卡车的煤灰飘落到洞中与水分结合,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酸性物质,对石窟造成严重腐蚀,致使有些大佛面部变黑。窟内“水蚀”也是一大危害。我们发现窟内石壁上凿有一些小洞,据说,在小洞内填上木头,小洞口再糊上泥巴,可以减少“水蚀”。但天长日久,木头受湿会烂掉,泥巴也会脱落,对治“水蚀”也无济于事。如何治理“水蚀”侵害,确实是个难题。不过,加强石窟的维修保护,使运煤车改道,总可以制止对石窟的人为破坏,而加强科学研究也总会找到减少石窟自然损坏的方法措施。总之,我们应加强云岗石窟的保护,把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作者:段建国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