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峥嵘岁月(2009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09-06-25 14:05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09-06-25

叶剑英与华北军大文工团
许 翰 如

 

   2008年是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文艺工作团(以下简称华北军大文工团)建团60周年。我谨以此文悼念华北军大文工团故去的辛丰、夏虹、田耘、梁玉儒、周国瑾等三十几位老同志、老战友,并深切地缅怀爱护和领导我团的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叶剑英以及朱良才、谭家述、向仲华、黄作珍、卫孑人、萧克等先后辞世的领导同志。


在石家庄市郊康庄村初建华北军大文工团

   华北军大文工团于1948年12月在华北军政大学驻地——石家庄郊区康庄建团至今已整整六十年。当年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年龄小的十几岁,年长的二十几岁),现在已是鬓发斑白的耄耋之人了。我们在石家庄华北军政大学工作了两年,1950年10月奉调进京参与组建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参与组建者还有炮政文工团和装甲兵文工团)。但我华北军大文工团并没有消亡,而是转型为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范围更宽广,任务更重了,是面向全军全国的一个重要的文艺团体,为军队的文艺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创造了辉煌业绩。

   回顾我军大文工团建团两年来的工作和活动,我认为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追忆和怀念。

   组建军大文工团的110多人是分别来自晋察冀三纵队、随营学校文艺工作队的队员、晋冀鲁豫军政干校的文艺骨干、火线剧社的演员、华东军区文工团的军乐队员、东江纵队北撤的文艺干部、冀中回民支队抗战剧社的演员、国民党军起义人员、华北军大女生大队学员、从北平招考来的学生、晋冀鲁豫文工团和延安中央管弦乐团的文艺工作者……这众多人员像山间溪水、原野江河从四面八方汇入华北军大这蓝蓝的大海。我们聚集在一起的各个不同单位的“文艺兵”平素互不相识,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明确的目标——用文艺为华北军大教学服务,为活跃学员文化生活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大家走到一起来了,由陌生到熟悉,消除隔阂,彼此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成为亲密的同志、战友、兄弟姐妹,共同为培植我华北军大文艺之花——文工团而努力奋斗。


“你们的工作会受到广大学员欢迎的”

   叶剑英校长等领导同志十分重视我团的政治思想建设。记得我们(刚调入华北军大的9名地方文艺工作者)初到康庄时,辛丰协理员就向我们传达叶剑英校长的报告。叶校长谈了许多有关教学问题,并提出干部要学习马列主义,要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而不是额外负担。他说“政治是学习之母”,政治水平高,觉悟程度也高。他谈到读报的重要性,倡导自觉读党报,说读报是最鲜活的马列主义。

   不久,叶剑英校长在华北军大校部——南新城召见我和周国瑾同志(我们两人将被委任为团长、副团长)。他热情地和我们握手,招呼我们坐下,问我们来军大有多久了?他直率地告诉我们,是他向老战友李伯钊把我们要来的,并表示感谢伯钊同志为华北军大文工团的建设送来了“支援部队”,他高兴地说,这是军民一家亲嘛。他说:部队的文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有远大前途的事业,你们的工作会受到广大学员欢迎的。他嘱咐我们一定要努力把文工团办好。他还说,需要添置什么演出设备,我可以批给你们经费,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你们尽管说,我会设法帮助你们解决。叶剑英校长平易近人的风度,和蔼爽朗的谈话,使我们感到十分亲切,不仅提高了我们对部队文艺工作的认识,对文工团必需的基本建设等事务也考虑得很务实周到,解除了我们的一些思想顾虑,令我们深受感动,增强了我们和大家一起努力建设好文工团的信心。

   朱良才副政委在校部接见我们时,亲切地问我们来华北军大以后,生活是否习惯?他着重地对我们谈了有关创作的问题,他说:“你们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要想写出好作品,必须学习党的政策,不学习政策提不高政治水平,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因为你不懂得党的政策,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与党的政策不相符,甚至违背了党的政策,这样又怎能谈得上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呢?”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些工作方法问题,他说:做工作要有步骤,要研究工作方法,才能把工作做好,达到预期的目的。朱副政委是我们的上级首长,却以长辈教育子女的态度与我们娓娓地谈话,使我们受益良多。

   宣传部长卫孑人和部员王前同志来团里看望同志们,了解团里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大家促膝谈心。在交谈中,他们也都谈到部队文艺工作者要养成朴实的生活作风,要遵守纪律,还为我们分析了文工团的成员是来自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各个部队和单位组成情况都不一样,提醒我们要注意团结同志,要敢于对错误的文艺思想、观点开展以理服人的批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搞创作要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部队文工团要关注并培养出一批有思想觉悟和作风正派的文艺战士。

   叶剑英校长等领导同志的指示,大大提高了同志们的政治和文艺思想水平,使初创时期的华北军大文工团在开展为军大教学服务、为活跃学员文化生活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发扬我部队文艺战士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我团在战争年代和物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和作风。这种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表现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排演了《红军回来了》、《军民一家》、《归队》、《两种作风》、《喜相逢》、《兄妹开荒》、《杨勇立功》等十几个大、中、小型的话剧、歌剧等剧目,特别是三个大型多幕歌剧《血泪仇》、《不要杀他》和《刘胡兰》(此歌剧在原创的基础上作了修改,为1949年下半年华北军大党代表大会献演的剧目)的演出,在军大各大队的学员和驻地群众,以及为石家庄广大市民的演出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高度的赞赏和欢迎,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为配合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大反攻,扩大戏剧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以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叶剑英校长和校部的领导同志审时度势,命我团立刻开赴解放新区——北平、天津和长辛店(此地驻有我华北军大一个总队)等地演出我解放区著名歌剧《刘胡兰》。

   八月间,我们在北平大华电影院,中山公园音乐堂、清华大学、长辛店;在天津艺术剧院和耀华女子中学演出,也同样受到新区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我记得演出时,当观众看到歌剧中的女主人公——刘胡兰面无惧色走向铡刀前从容就义时,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愤怒,从坐位上哗啦啦地一下子都站了起来,举拳高呼“为刘胡兰报仇!”“为刘胡兰报仇!”“活捉杀人刽子手大胡子!”“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口号声彼落此起,震天动地,整个剧场都沸腾起来了,歌剧《刘胡兰》获得了教育、动员和鼓舞群众争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巨大效果。

   我团的戏剧等演出工作之所以获得学员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缘于我团有以叶剑英为首的校部正确领导,以及全团同志们发扬了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平时,我们为了排练好一个剧目,同志们勤学苦练,有的团员在黑灯瞎火的防空洞里背台词、练唱腔、拉提琴;有的凌晨3时起床,在点点星光抚照下低头向着水井练嗓子;演出前,身强力壮的团员立刻爬杆装台,戏演完了,大家一起折叠幕布和装车,夜深人静时才回到驻地。

   在音乐方面,我们不仅演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脍炙人口的歌曲,为了紧密配合当时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我团掀起了一个群众歌曲的创作热潮,并从中挑选一批较好的歌曲:如《打过长江去》、《在胜利的路上前进》、《人民的军队多荣光》等,在学员和群众中广为演唱;我团还排练演出了表现中国人民敢于斗争、英勇不屈、气势宏大的《黄河大合唱》。军乐队演奏了《解放军进行曲》、《骑兵进行曲》等乐曲。我们高昂雄壮的歌声和嘹亮的军乐演奏在学员中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我团军乐队演奏的《八路军军歌》、《国防军进行曲》曾在北京广播电台播出并录音;军乐队还参加了1950年国庆大典,在天安门前演奏,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我团还派出工作组下大队帮助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教唱歌、教指挥,帮助指导学员排戏、放映有关教学的幻灯片,鼓励学员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创作、排演小型戏剧为教学服务。

   为了改善生活,我团在东兵营(原日军侵华时占据的兵营)翻土犁地,种菜养羊;自种的水萝卜,喜获丰收,吃也吃不完,用板车装一部分送给校部,一部分拉到市场上销售,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我团在战争的环境里,在国民党飞机的干扰和空袭下进行紧张繁忙的戏剧歌咏排练和演出工作,在艰苦困难中磨砺革命意志,使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高度觉悟的部队文艺战士。


团队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

   我团有一个思想一致、工作作风正派的领导班子。在为原创《刘胡兰》进行艺术加工时,团队领导干部组成剧本修改小组,分工负责,互相砌磋,讲团结,顾大局,不谋私利,有时忙于工作甚至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连续“作战”,一心一意扑在搞好文艺创作和演出工作上,在以叶剑英为首的校部领导下带好我团为军大的教学服务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头几句唱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歌曲唱的是革命人民的团结,说的是一个响当当的真理。“团结”对于领导班子来说多么重要,一个有革命理想、有敬业之心的领导班子只要很好地团结合作,同心同德,才能团结带领全团同志去战胜困难,无往而不胜,创造新的辉煌。

   在此,我想引用军乐队一位同志写给我信中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信中说:“回忆起当年在石家庄咱们团的演出情况,心里就有股子说不出的劲头,真想回到那个时候去。我留恋那时的学习生活,我留恋那时的工作作风,我更留恋那时同志间的真挚感情,这也许是我参军后,咱们老同志给我上的生动的一课吧。因而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它将鼓励我继续前进。”                                                                                                                          (作者 机关站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