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伯 祥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抵京,开始为期一周的访华之旅,实现了戴高乐将军和他本人的夙愿。这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法国国家元首,也是西方国家元首访华第一人。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戴高乐将军在西方世界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此举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从此西方国家纷纷仿效法国。蓬皮杜作为将军的亲密朋友和继承者来华作正式友好访问,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政府给予蓬皮杜总统最高规格礼仪(法国媒体称UN EXCEPTIONNEL ACCUEIL异乎寻常的礼仪),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因此,周恩来总理抱病去首都机场迎接,并自始至终全程陪同去山西大同和上海参观访问。周总理在大同还用法文对蓬皮杜总统说:“MOIAUSSI,JE SUIS SATISFAITDES ENTRETIENS”(“我对我们之间的会谈感到满意”),为中、法关系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数百少年儿童在机场迎候蓬皮杜总统,沿途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手持花束,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在机场及总统车队必经之路悬挂的中、法双语“热烈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先生阁下”“CHALEUREUSE BIENVENUE A SON EXCELLENCE MONSIEUR LE PRESIDENT FRANCAIS GEORGES POMPIDOU!”的巨幅标语也格外引人注目。总统一行对这一切自然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接着,总统在北京的活动按计划进行,访问的高潮无疑是毛泽东主席会见蓬皮杜总统。总统对此“感到非常荣幸”,“因为当时很少有人能够见到这位伟人”。
法国代表团访华十分顺利,但在他们离开北京乘火车前往大同参观石窟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花絮,或者应该说是个纰漏。当时长安街上及北京火车站又照例挂上了新的中、法双语的巨大横幅:热烈欢送法国总统蓬皮杜先生阁下!SALUONS CHALEUREUSEMENT LE DEPART DE SON EXCELLENCE MONSIEUR LE PRESIDENT FRANCAIS GEORGES POMPIDOU!
这一中文的表述方法不会产生任何岐义,类似的话我们也常说。问题出在法文译文上。法国随团记者将中方接待人员拉到一旁,悄悄说“热烈欢送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这种译法概念含糊不清,容易产生混淆,会使人想到客人走了,你们感到很高兴。说得不好听一点,岂不是逐客令吗?这哪儿是礼仪之邦的语言?”
法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尤其以语法严谨著称。对于我们来说,法语作为外来语要真正掌握它绝非易事。特别在对每个词的细微含义以及对同义词的区别的理解并与其它词的合理搭配上,很容易出差错。就是外事部门法语高翻的口语(仅仅指口语,而不是正式文献)也比不上一个扫地的法国环卫工人,因此标语、口号译文出现语病不足为奇。不过话得说回来,蓬皮杜来华是国事访问,任何细节都不能小视。所以外交部有关接待人员对此“高度重视”,迅速与法方磋商,寻找准确表达中文“热烈欢送”的译文。最后中、法双方达成共识,把原译文改为:“CHALEUREUX AU REVOIR A SON EXCELLENCE MONSIEUR LE PRESIDENT FRANCAIS GEORGES POMPIDOU!”修改后的译文意思是说,“我们热情地向法国总统说声再见”。这种语法当然更符合我们的初衷,还含有“希望以后重逢”的诚挚的愿望。
当蓬皮杜总统一行结束在上海的访问乘专机回国时,虹桥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修改后的法语译文大标语,红底白字,分外醒目。中国人的办事效率实在令法国客人感到惊讶!从此,不知沿用了多少年的“热烈欢送……”的法文误译得到了纠正。中方在接待来自法语国家贵宾时,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制作标语、口号都一律使用新的、准确的法文译文,主人和客人再也不会感到尴尬。
(作者 和平里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文摘菁华】谢晋去世生者更应遵循生命的规律 |
下一篇: 【山川游记】袖珍国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