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经济全球化中的多元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0-03-25 15:23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03-25

范中汇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名叫亨廷顿的,在《外交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后来又写成了一本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即“文化冲突”论。他认为,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是因为经济问题而爆发,因为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了,因经济问题而打仗的机会较小,将来的世界大战会由于文化冲突而引起。怎么办呢?他提出一种战略,就是用所谓优秀的西方文化的传播来消除落后的非西方文化,即用西方文化来覆盖乃至同化非西方文化。用这样的方法来达到世界文化的同一,以消除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冲突,避免新的世界战争。说得挺好听,其实就是经过包装了的文化霸权主义。理所当然的,他的这种理论一出笼,就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学者的批判,也受到了西方国家众多有识之士的质疑。

    然而亨廷顿的理论却从反面引起人们警觉和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生态会受到威胁吗?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会受到何种影响或者说会表现出什么特点呢?记得就在人们热议批判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的时候,一位文化工作干部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心意思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我理解,他是想以此来批驳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的。但是,恐怕他没有完全弄懂亨廷顿理论的本质,也没有真正认清文化多元性的实际,犯了一个很肤浅的错误。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多元性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历史与现实都证明,这不仅是客观必须的,也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文化趋同了,全世界只有一种文化,那岂不是太枯燥乏味,而且也难再有进步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博大精深,恰恰就体现在它的巨大包容性,不仅包含着华夏各民族的文化元素,也吸纳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精华。在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就因为它的包容性,就因为它不断吸纳消化外来异质文化的养分,才能够持续发展,尽管有过曲折。而相比之下,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之所以发生断裂,衰败式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当其发展至巅峰时,太过强势,老大自居,拒绝吸纳异质文化,甚至企图覆灭其他文化,固步自封,困守一统,最后失去生命力而消亡。

   与大千世界万物一样,文化发展总是多样的、不平衡的。在多样性的发展中必然出现不平衡性。有的发展得快,有的发展得慢;有的由快变慢,又有的由慢而快;后来居上,或居上落后的情况,反复发生。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关于“世界文化发展30年河西、30年河东”之说,是有道理的。发展快的就逐渐成为强势或优势文化,发展慢的就会处于弱势或劣势。循环往复交替盘升,总体趋势是发展进步的。

    什么是强势或优势文化?文化的强势或优势有什么表现形式?强势或优势文化如何对待弱势或劣势文化?从历史上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和谐相处,共生发展;一种是文化霸权,你死我活。事实上,就文化基因和特质而言,就像人类的基因和特质一样,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发展程度的不同。希特勒法西斯主义,鼓吹人种优劣论,宣称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日耳曼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因此发动世界大战企图用武力吞并全世界,让日耳曼民族统治其他各民族,让日耳曼文化覆灭其他各文化。当然这违背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行不通,最终失败了。历史上还有曾经很强势、优势的罗马文化、英伦文化,后来都衰微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文化很强势、优势,一直试图覆盖全世界,但至今也还没有真正达到目的,反而正走下坡路。

   强势或优势文化,往往是伴随着强势或优势的经济而存在和发展的。但是,如何发挥它的强势或优势的影响力,又受着政治倾向的引领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古代罗马帝国依仗其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在政治扩张野心的驱使下,企图使其强势、优势文化覆灭其他处于弱势、劣势的文化。近代大英帝国同样依仗其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在政治扩张野心的驱使下,也企图使其强势、优势文化覆灭处于弱势、劣势的文化。这些都是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行径,因其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未行通。现代的美国帝国主义者也想这么做,当然注定也行不通。但是,抱持扩张野心的西方帝国主义者们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就有亨廷顿们出来制造新理论,想出新花招。

    由此,我们就必须正面回答前文中提出的那两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或者说在这种大趋势、新形势下,世界文化的多元、多样性生态会受到威胁吗?我的回答是:会有一些,但无伤大局。比如,有的原本偏辟闭塞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因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为融入国际大社会,这里的人们有可能会不得不改学其他比较通用的语言文字,而逐渐淡忘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种情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时有发生,属于自然现象。但是历史事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不会根本改变,有些失去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不管走到那里其基本的风俗习惯依然世代延续着。而且,从整体上看,不管经济全球化如何深入发展,都绝不会也不可能动摇或改变世界文化多元、多样性的根基与格局。相反,会借助经济全球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新发展。

    第二,在这种大环境、大趋势、新形势下,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会表现出什么新特点呢?首先,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将成为文化诉求的主流。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是中国政府倡导的。这是根据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观念和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在《论语》中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应该使不同的东西和谐相处,这是君子之道;如果总是让别人和自己一样,不一样就不行,那是小人行径。中国古代经典《左传》中也很强调“和实生物”,而且指出“同则不继”。这就是说,能够和谐相处,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如果大家都一样,那就不能继续发展了。这种和谐相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生发展的传统理念,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观念,在西方很早也有人提出过,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就讲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可见,“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文化理念,在东西方也是能够相通的。所以,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立即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人民的热烈响应,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许多人纷纷表示赞同,就是他们的政府也不便公开反对。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实力的有力支撑,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传递的极大便捷,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及其形式、规模和渠道,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促进着人类文明阔步向前,其势不可阻挡。当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东西方文化两大体系大交流、大融合的同时,相互碰撞、交锋也会时时擦出火花。尤其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文化霸权”这个恶魔的幽灵依然在到处游荡着,善良的人们绝不可掉以轻心。再者,还应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世界,并非都一片光明,地区冲突,民族纷争,宗教矛盾,恐怖活动,气候变化,粮食短缺,金融动荡,能源危机等等,还在侵扰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当然也会对文化交流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各国政府和人民予以积极应对。


                                    (作者 东直门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