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翔
年轻时似乎从未静下来认真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觉得,今天夕阳西下,明天还会旭日东升;今秋“无边落木萧萧下”,来年还会“万紫千红总是春”,日月如梭,周而复始,四季轮回,无穷尽。实际上是在浑浑噩噩地混生活。
解放后,人们头脑中有党描绘的共产主义蓝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定眼前的劳作都是在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还会有什么比这更深远的意义。
上了年岁后,退出竞争,回首往事时,便容易想到人究竟是为什么活着?意义何在?
不久前离开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他老人家认为,人们浑浑噩噩,包括他自己在内,很少考虑人生的意义。如果一定要说他与众人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承上启下”而已。当然,季老所说的“承上启下”也应当包括群体力量的传承。吃螃蟹的文化,只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众人的认同,是不可能传承下来的。
去年7月《中国文化报》“温故知新”栏目登载林语堂的文章《中国的人文主义》也一再提出: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该文断言“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纯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并说儿童入学伊始学的第一首诗就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据说,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论出发,人生的意义就从来没有揭示过,像尼采那样著名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没能解决。
而事实上,并非专攻哲学的英国电影演员凯特·温斯莱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十分明确的。凯特曾是《泰坦尼克号》旷世巨作的女主角,她拒绝好莱坞的生活方式,在她看来,镁光灯下的锦衣华服,远不如回到英国与家人享受宁静生活来的美妙。她把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果非要在家庭和事业之间选择的话,她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家庭。她说:“我想让孩子们有个正常的妈妈,一个亲自购物、亲自下厨的妈妈。”这就是凯特·温斯莱特的逻辑。她热爱自己的工作,但她认为“做好母亲比拍电影更重要”。总之,她要享受生活。
有谁不愿意享受生活呢?
我们头脑中的共产主义蓝图是美好的,特别希望它早日到来。上个世纪50年代,曾传说,“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便是共产主义社会。我们也公开表示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那时,我们确曾以为,我们的儿孙们便可享受那美好生活。而我们是生逢造福年代,甘愿“先生产后生活”,勒紧腰带搞建设,谁也不曾追求“享受生活”。
如今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历史定位,明白了共产主义是遥远将来的事,不是一两代人勒紧腰带咬咬牙就能一蹴而就的工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今天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能够让大多数人吃饱穿暖享受小康生活了。那么我们何不好好的享受生活呢,应理直气壮地享受人生这个美好的过程。
然而,笔者以为,人生的意义毕竟不能只为自己。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应当继续为那美好蓝图的实现而添砖加瓦。尽管我们人微力薄,但毕竟是沧海之一粟。
不久前(3月25日)《中国文化报》刊载采访我们老两口的文章时,用的标题是“美丽鸟翼上的两片羽毛——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工作者刘云翔和夏明箴的故事”。是的,我们老两口四五十年工作的分量用两片羽毛形容是贴切的,不是自谦,更不是妄自菲薄。我们对终生只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不仅无怨无悔甚至感到骄傲。所以,在我们有生之年,仍牢记自己的誓言:为人民服务,依然愿意老有所为,为深化改革继续呐喊。
(作者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我感动,真的很感动 |
下一篇: 读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