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朝鲜战地回忆
发布时间:2011-03-01 15:47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1-03-01

——记六十七军文工团鼓动组

任弘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六十周年。回首朝鲜战场上的炮火岁月,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1953年夏,为了迫使美帝国主义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由二十兵团指挥五个军的兵力,向金城以南22公里地区展开了一场“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其中由我们六十七军负责攻打的轿岩山,方圆14平方公里,高768余公尺,是敌人扼守金城的重要屏障和制高点。因此,攻击任务无比艰险。

   反击战从7月13日打响,双方经过极为猛烈的连续反复争夺,两天后,我军拿下轿岩山,反击战役于26日取得了全胜。第二天,美国的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耷拉着脑袋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为了做好部队攻打轿岩山的战前鼓动工作,1951年6月22日随军一起入朝的我们六十七军文工团组织了多个鼓动小组,根据每个人“一专多能”的业务本领,年龄大小搭配着,由参加过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的同志负责,连续地分散到主攻部队,经师、团、营、连,一直深入到班,帮助连队做战前政治思想动员,帮助战士写决心书和立功计划。用歌唱、舞蹈、器乐演奏和多种曲艺说唱等短小精悍的节目进行慰问演出,特别是根据战士们的先进事迹临时编演的节目,得到了强烈的反响。有的同志还为军里的出征大会连夜创作宣传画,写大标语。有的在团里的誓师会上代表军首长宣读慰问信。

   敌人的飞机和大炮日夜不停地轰炸着。在鼓动组去连队的行军途中,往往会遇见眼前一丈多大的新弹坑,摸摸里面的土还是热的。夜晚,小组的同志在阴暗潮湿空气稀薄的坑道里,三三两两的在铺着柴草的石板地上和衣而卧。

   我们小组去的前沿阵地与敌军只隔着一条干涸的河床,敌方的阵地情况都能看见。阵地里的点击小组人数不多,他们整天将枪口架在小射击口上,目不转睛地监视着对岸敌人的动向,敌人出来一个,就撂倒一个。他们十分辛苦,也比较寂寞。鼓动组的到来,使他们很受鼓舞,随着小提琴声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志愿军战歌》,并纷纷向我们表达战斗决心。为了不漏掉那里仅有的一位炊事员,我们等他腾出手时请他坐下,单独为他进行了慰问表演。他激动地落下了眼泪。

   鼓动组受到了连队的热烈欢迎,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战士们出发去火线冲锋陷阵时,我们紧握着他们的手,祝他们杀敌立功,胜利而归。


过封锁线

   过封锁线是发生在攻克轿岩山前,我们五人文艺鼓动组到前沿阵地去的一次军事行动。我在当年一篇未写日期的日记作了如下的记述:

   敌人吃了败仗,马上就在后方施加报复。营里接到通知,敌人最近要炮击我方阵地,要各连特别加强警惕。果然,敌人的冷炮便不时地打过来,时而在小河沟,时而在无人走过的树丛里,有时也碰巧打在交通沟上的小道。但对我们毫无影响。连队里的一切工作照样在进行着,到处在擦洗武器,写决心书,还洋溢着快乐的歌声。战斗任务临近了,营里决定六连调到后山的无名高地去,同时要我们这个五人鼓动组一块去。我们为了不给连里添乱,决定马上走。从营部去六连,要经过一段封锁区,敌人用望远镜可以直接看到我们的交通沟,时时打炮。不过,根据一般规律,敌人打炮的时间都在午间十二点以后,就是说当敌人发现了我们,还没调好炮位,我们早就通过去了。临行时,副教导员叮嘱我们:行进中途有一座石崖,那里有一个石洞,是我们部队来往行人的歇脚地。从交通沟再往上爬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但要拉开距离快速前进。过了山顶,六连也就到了。

   为了赶在十二点前过封锁线,我们匆忙吃了早饭,背起背包,有的还背着小提琴或手风琴出发了。走到石崖处,我们攀爬着,草丛中绽放着野花,在敌人的炮火摧残下,它们顽强地生长着。雨后的山野空气清新。我们进入了交通沟,拉开了距离,机警地继续前行。突然,一连串尖利刺耳的哨音飞了过来,紧接着两声巨响,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爆炸了。我喊着“注意!”只见组里的同志已经熟练地贴在沟边卧倒了。接着又是一阵排炮,弹片唰唰地洒落下来,崩到石头上,砸到松土里。我顺手拾起了肩旁的一块弹片,把这块罪恶的钢铁装进衣袋,然后立起身来看了看,就在距我们左面的二三米外被炸出了四个新弹坑。这时敌炮忽然停止了。我们似乎应该立即迅速离开这里赶紧向前走。但是前面的沟太浅,太暴露,因此决定在这里先停一停,看看敌炮的间隙时间有多久,然后再动。我看着手表,过了三分多钟敌人的排炮又打了过来。当连里派人冒着炮火来接我们,敌炮再次又停了。趁着这功夫我们大家加快脚步向山巅走。一口气爬到了接近山顶的地方,只见两个早已坍塌的掩蔽部,土里埋着木料,周围是密密的弹坑,路很滑,又十分暴露。大家互相招呼着紧急地在三分钟之内爬过了山顶。此刻,敌人的排炮加强了火力,疯狂而不间断地滥炸起来,而我们则徐徐地往山下走。某班的战士看到我们,热情地端水给我们喝,我们安然地向六连部走去。但我们确实经历了一场炮火考验。

战友情深

   我们小组来到了六连。连领导让三个男同志到排里去活动,我们只得各自为战了。指导员把我和曾长清带到尖刀班——五班,这个班在攻占轿岩山战斗中专门负责插红旗,因此又称“红旗班”。指导员给我们的任务是协助连里做政治思想工作。

   我们每天都参加班务会,在会上听战士们诉旧社会的苦和表达杀敌战斗决心,并详细记录下来,以便日后评功时用。同时帮助他们写“四比计划”和决心书,同他们一起畅想战后归国在正规化的国防军中,穿着皮靴威武地走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美好前景。经过将近一个星期的相处,我们同战士们建立起亲人般的感情。

   驻地严重缺水,班里的战士们把行军壶东一个西一个地吊在半坑道式的掩蔽部的山石墙上,让石缝中一滴一滴的水滴到水壶里,等着水接满了带到火线去用。在此情况下,我和曾长清把几天前换下来的脏衣服塞到挎包里搁起来。一天中午,我发现五班长和两位战士在山根处忙着什么。走近一看,我大吃一惊地哎呀着叫了起来,我说:“五班长呀,你们是什么时候把我们的衣服偷出来的?”他憨笑着回答“这是我们班里的军事秘密,现在是在完成既定计划”。他们用脸盆接着石缝中一滴滴的泉水在给我们洗着衣服。我争着要自己洗,他们哪肯罢手。刹时他们把洗净的衣服晾在隐蔽的树丛中跑步回班了。傍晚,我和长清正要去收衣服,一位战士把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递到我们手里。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我们终生不忘。

   六连奔赴火线的日子就要到了,我和长清在连部找了一块旧红绸,把它剪成一块块的小长条,用毛笔工整地在上面写着“机智勇敢攻占主峰,轿岩山上再建战功”。把绸条分送给五班战友。他们把它收在了贴胸的衣袋里,表示一定带着它去冲锋。同志们说,“文工团的同志待我们如亲兄弟,忘不了你们”,他们斩钉截铁地说“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一定要把红旗插到轿岩山的峰顶!”我被感动地说“我也向战友们保证,等你们胜利完成了任务,我一定要写歌曲来歌颂你们!”长清忍不住地说“我一定要来唱你们,嗓子唱破了我也心甘!”大家还相互在小本子上写了留言或签名。

   连队整装去火线的那天晚上,我和长清在五班战友等着集合的时间,一直陪着他们,然后同他们紧握双手说:“我们等你们胜利回来,为你们庆功。”久久地目送着他们雄赳赳地奔向前方。

   翌日拂晓,战斗胜利结束了。当喜报传来时,我们悲恸地得知,在插红旗的过程中,包括指导员刘连生在内的七位战友相继壮烈牺牲。最后是崴了脚的五班战士赵振松忍着巨痛将红旗插到了380主峰。为此我写了一首十段体歌词的歌曲《歌唱英雄红旗手赵振松》,并在后来的演出中被采用,兑现了自己的的诺言。

   今天,当我拿着当年留下的那块上面写了字的小红绸条,看着战友们在小本子上留下的字迹时,指导员和五班战士的音容笑貌、豪言壮语又重现到眼前,我含着泪水沉浸在深深的思念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是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用生命,用鲜血,用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换来的。他们留下的光辉革命传统,我们的子孙后辈要永远继承。用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它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呵,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作者 二○三站离休干部)

上一篇: 岁月留香
下一篇: 一本王朝闻签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