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忆在抗日战争中的韩塞
发布时间:2011-03-02 15:15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1-03-02

王树萍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把侵略的战火燃烧到全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爱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愤然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视延安为抗日救国的灯塔。韩塞就是和成批成批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投奔延安的。

   韩塞原名韩厚德。1918年出生在南京。自幼读私塾,在中学时期就酷爱中外文学名著及政治书籍。在高中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和进步同学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还组织同学到农村宣传抗日开展救国活动。还曾大胆针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校方在韩塞学期表一栏中写道:“性格沉毅,思想左倾”八个大字。因抗日行为不断触犯校方、当局,终于被开除学籍,并投入监狱。“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南京沦陷,韩塞憧憬光明,仰慕延安,辞别双亲,经过长途跋涉,躲过敌人的封锁于1937年底到达了延安。我们一起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不幸他过早离我而去,留下深深的思念。

在延安

   韩塞到延安后就到距延安城三百里地的“陕北政治大学”学习。结业后,韩塞又考上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并担任“鲁艺”第一期一班副班长,从此开始了艺术生涯。

   “鲁艺”戏剧系主任是张庚,著名文艺理论家,讲戏剧概论、杨松讲希腊悲剧、艾思奇讲哲学、王震之讲编剧。“鲁艺”有相当规模的图书室,藏书有中外名著,其中包括文学、戏剧、评论、传记等。还有中外出版的各种刊物,三十年代早期的文学,戏剧刊物。这些精神食粮,韩塞如获珍宝。

   难忘的1938年5月,在鲁艺男生宿舍前的空地上韩塞亲耳聆听毛主席的一次重要讲话:

   “我们的两支队伍:上海亭子间的队伍,和山上的队伍汇合一起来了。这就有个团结问题,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到群众中去。艺术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你们的校歌不是在唱,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战士……这很对,你们要好好学习,在战争中去学习。你们看过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吗?描写骑马,如作者没参加过战斗生活怎么能写得那么真实。你们将来要到火热斗争中去。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你们喜欢哪一种?我看下里巴人也不错,全国人民都会唱”。毛主席的重要讲话铭刻在韩塞心中,使他懂得了艺术要扎根于群众,创作来源于深刻的实践和火热的斗争,明确了工作斗争的方向、目标。这次重要讲话沙可夫让韩塞整理好,供日后同学们学习。

   毛主席讲话后,鲁艺出现了创作高潮,一年之内创造出十几部歌剧和话剧,韩塞参加了大部分演出,担任不少主要角色。包括集体创作的《希特勒之死》、外国独幕话剧《到马德里去》、《油布》、《棋局未终》和《大金柜》等。其中《大丹河水》王震之编剧,张庚导演,吕骥作曲,演员有翟强、于学伟、闾吕,韩塞饰大虎。该剧紧扣社会现实,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罪行,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中国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歌词唱道:“大丹河水滚滚流,流不完的两眶眼泪一肚子的仇……妻离子散,恩爱夫妻不到头……”曲调委婉生动,剧情感人,深受延安人民的欢迎。

   1938年7月7日庆祝抗战一周年,“鲁艺”推出三台大戏,一个歌剧,一个京剧,一个话剧。歌剧《农村曲》,李伯钊编剧。京剧《打鱼杀家》。话剧《流寇队长》,王震之编剧、张庚导演。大型话剧演员有崔嵬、马瑜、江青,韩塞、张平等。

   演出地点是城里教堂,这三台大戏轰动延安城,看演出的观众非常高兴,盛况空前。毛主席和中央领导都观看了演出。当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步入会场时,全体响起热烈的掌声,毛主席总是微笑着频频招手示意。看完演出后讲:《流寇队长》这个戏很有教育意义,反对流寇思想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演出后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为了庆祝抗战一周年和祝贺演出成功,特请全体演职人员在机关合作社吃饭,慰问演职员工。这让韩塞和全体演职员工更体会到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

   延安观众中干部多,知识分子多,欣赏水平也较高。各界反映韩塞演什么像什么,说他文化水平高,对各种角色理解的深透,一上台就能以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在观众面前。

   在延安,韩塞除演戏外,还进行歌剧创作。创作《青年进行曲》时,冼星海作曲。词作者成立创作班子,有王震之、安波、韩塞。三人用十天完成《青年进行曲》的歌词,冼星海在窑洞埋头十二天完成曲子。后在中央大礼堂演出,指挥冼星海,中央领导同志都看了演出,重庆《新华日报》还刊登了消息。

   韩塞在“鲁艺”学习期间年仅20岁,就担任了“鲁艺”普通班的助教,在西山坡上讲授“艺术和政治的关系”。同年被选为全国陕甘宁边区分会候补委员。他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韩塞实现了他追求党的宿愿。

在前方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把主要兵力集中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党中央为了开展对敌斗争,决定把陕北工学院、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部分教职员工编入华北联合大学赴前方开展文化教育。韩塞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讲戏剧概论。

   韩塞讲课不拿稿子,但效果很好,他说“话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五四运动前后一些爱国人士、学者、专家、名流东渡日本借鉴西洋话剧,李叔同演过小仲马的《茶花女》,轰动一时。曾创办了‘春柳社’和‘南国社’话剧组织,还创作了一些剧本,如《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在日本留学的还有田汉、欧阳予倩,他们回国后发展了话剧事业,他们是我国话剧的创始人、开拓者”。

话剧是解放区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戏剧系主要是排戏,排演过苏联话剧《驿站》、《丹丽》等十几部话剧,印象最深的是《带枪的人》和《参加八路军》。《带枪的人》是苏联名作家包戈廷的剧作,写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沙俄军的觉醒。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二十周年暨庆祝抗战四周年,由联大文工团和联大文艺学院师生合演此剧。导演崔嵬,演员牧虹饰列宁、韩塞饰斯大林,演员还有丁里、崔嵬、张铮、胡海珍、王树萍等。

   演出在陈家院打谷场上进行,搭了两个台子(九场戏)轮换演出,从黄昏演到明月高挂,群星闪耀,直到东方升起朝阳。聂荣臻司令员、成方吾校长始终聚精会神地看,直到最后一场“列宁”振臂高呼:“群众再也不怕带枪的人了。”全体观众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出后有的干部和群众跑到后台大声说:“同志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有的群众看着正在卸装的列宁和斯大林久久不肯离去。牧虹、韩塞饰演的两个领袖形象,至今留在人们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

   《参加八路军》由崔嵬编剧,揭露日寇的残暴。韩塞饰八路军,怀着深仇大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台下观众群情激愤,顷刻间发出巨雷般的吼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震荡山谷。当场一个青年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韩塞在调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担任演员队长和创作组长时还参加两部大戏的演出。《前线》、《俄罗斯人》,这两部戏都反映卫国战争时期,部队出现“保守主义”、“客里空”式的人物,讲空话的不良作风,该剧给予无情的揭露。对部队很有教育意义。

   1939年中共北方分局为了加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在聂荣臻和彭真等领导指示下,设立了“北方分局文艺工作委员会”,书记成仿吾,成员有:沙可夫、周巍峙、李凡夫、何干之,韩塞担任秘书。同年成立各协会,有“教育协会”、“文学协会”、“美术协会”及“戏剧协会”,戏剧协会主任是崔嵬,韩塞担任副主任并兼剧协驻会常任理事。在协会第二次大会上就“戏剧民族形式问题”,韩塞作了专题发言,强调“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创造和发展民族形式必须从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边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民族化的过程也是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从普及到提高的过程。”

   韩塞在担任边区剧协副主任期间,展示了他的组织工作的才能。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23周年之际,精心筹备和组织了大型话剧《母亲》的演出。该剧是根据高尔基著名小说《母亲》由侯金镜改编而成的。集中边区四个大的演出单位,“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晋察冀边区“抗敌剧社”、“联大文艺学院戏剧师生”。崔嵬导演并兼演父亲,演员有胡朋、丁里、凌子风、韩塞、牧虹、郑红羽、李劫夫、郭维、朱星南、白居等。演员阵容强大,演出水平高,轰动边区各界,盛况空前。

结硕果

   战争是残酷的,生活是艰苦的。日寇每年春秋两季对边区进行大扫荡。1941年,反扫荡开始了,大队人马日以继夜翻山越岭,翻越五台山最高峰骆驼梁,在满山荆棘的密林中夜行军,一夜要走七八十里路,和敌人兜圈子。韩塞右膝盖上患了铜钱大的脓疮,疼痛难忍,寸步难行,但他从不掉队,咬着牙,在艰难中行进。敌人封锁蚕食,边区遇灾荒,缺粮少盐,韩塞和同志们在密集的山林中挖野菜充饥,吃黑豆、啃树皮。

   敌人的残暴,生活的困苦压不倒革命的意志,在反扫荡空隙中韩塞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创造了话剧《回到祖国怀抱》。党提出“军民誓约”,韩塞创作出《硬骨头》反映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的剧本。

   韩塞在反扫荡前后写了大量的剧本和文章,如《戏剧在政治攻势前线上》、《谈宣传和写作问题》、《怎样解决男扮女装》、《心里描写杂谈》等。还创作二十几部歌剧和话剧剧本,如《王大炮回头》、《史国良抬担架》、《不打自招》、《墙头草》独幕剧等。

   韩塞根据栾平洞台村真人真事写成报告文学《不要杀他》。作品描写八路军某部班长,战斗英雄,在村边开枪误伤了一个老乡。军纪不容,部队领导决定执行枪决示众。把犯军纪的班长绑在马槽上,班长一声不哼默默等待执行死刑。消息传遍全村,振动了全村的男女老少,群众都拥向部队,把部队领导围个水泄不通,齐声喊着:“不要杀他”,村长挤过来大声喊:“班长在战场上立过功啊,他可不是有意害咱老百姓。”一位老人从人群中跑过来,他抖颤的声音说:“老乡们啊!我活了60多岁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啊!班长没罪,乡亲啊下跪吧。”死者的娘从人缝中跌跌撞撞流着泪抱住领导的腿紧紧不放说:“班长是好人啊!不要杀他呀。”部队领导在群众苦苦要求下,“不要杀他”的呼声改变对班长的刑法,改为戴罪立功。军民鱼水情,情节十分感人。

   经过严酷的战争洗礼,韩塞写出《战斗进行曲》歌词,王佩之谱曲。

   我擦好三八枪我子弹上了膛我挎上了手榴弹呀给敌人的好干粮。我刺刀拨出了鞘呀刀刃闪闪亮。敌人你别猖狂生铁碰上了钢。我撂倒一个俘虏一个缴上他几支美国枪。

   《战斗进行曲》铿锵有力,气势雄壮,堪称力作。在解放区广为流传。解放后该曲选入辽沈战役电影插曲中,并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歌》第一集中,也被选入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盒磁带”中,作为革命歌曲载入史册。

   韩塞抱着拯救中华,驱逐日寇的热情投入抗日战争,战争也哺育和锻炼了韩塞,使他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文艺战士。


                      (作者 二○三站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