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发展司
产业发展司
引导文化消费宜兼顾地区差异
发布时间:2015-08-31 14:48 来源: 编辑:产业发展司
信息来源: 2015-08-31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成 蹊

  

  近日,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正式启动,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14年北京文化消费指数》研究成果。数据显示,在北京人的文化消费中,个人支出首次超过团体消费,超过半数的消费者由单位买单的文化消费比重仅占10%到20%。

  选择自掏腰包进行文化消费,而不再仅仅依赖单位购买或获取赠票,这说明人们主动花时间、花钱进行文化消费的愿望明显增强。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593元,同比增长11.5%,文化消费在全市服务性消费的内部结构中已位居第三位。这反映了民众对高水平、多元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在逐步养成。

  如今,各地文化惠民活动渐成常态,极大丰富和激励了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行为,也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消费市场。随着高雅艺术走进寻常巷陌、文化机构持续推出惠民演出,城乡居民的文化品位也在不断提高。具有活力的文化消费又反过来刺激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在揣摩民众文化消费心理、降低消费门槛、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下功夫。

  但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文化消费通常占居民总消费约30%相比,北京市民目前的文化消费只占总消费的15%,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同时,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基层农村的文化消费能力仍然不足。笔者以为,继续加大文化资金投入,为中西部地区、基层农村地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文化消费选择,填补文化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仍是首要任务。同时,还应在考虑各地民众的文化消费特点、能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为他们打造暖心、贴心的文化消费菜单,兼顾普及与提高,引导各地群众增强文化消费观念。将一线城市文化消费的良性小循环扩展成全国范围内的大循环,这应是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