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推动重庆艺术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段明
近年来,重庆市的文化艺术科研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设施建设为基础,机构改革为动力,人才培养为关键,艺术科研为中心,课题项目为支撑,成果应用为拓展”的发展思路,立足重庆实际,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并重,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文化艺术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庆市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工作
(一)健全科研项目管理机构。重庆市文广局已成立重庆市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市文化艺术科研规划和管理的领导与协调工作,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具体负责全市文化艺术科研课题的组织评审、立项和实施等日常工作。现全市已有13所高校和部分区县成立了艺术科研组织机构。
(二)做好艺术科研规划管理。我们把完善规章制度作为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了《重庆市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全市文化艺术科研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有效推进。还设立了市级文化艺术科研课题项目,并积极探索与高校联合建立艺术学研究基地,加大艺术研究的学科建设。
(三)积极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我们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和发挥全市从事艺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出成果。2011年,我市通过本地初评,共向全国“规划办”推荐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58项,多项课题获批立项,创下我市申报国家级项目的历史新高,这既是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更是文化部对重庆艺术科研工作的大力扶持。
二、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建设工作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是集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职业技能鉴定、艺术学规划办、社会艺术考级管理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研究机构(2011年体改时经市编办核定为公益性事业一类科研机构),并结合单位职能开展艺术科研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出成果。作为地方上的文化艺术科研单位,一定要强化服务“中心工作”的大局意识,我们围绕本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中心工作组织科研课题,力争使学术观点、对策建议、研究成果能被上级采用。如:这两年我们通过大量的调研,结合重庆实际,与市局法规处共同起草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推进立法工作,力争年内通过市人大审议;又如我院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配合国家“三建委”专家组完成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今年,我们将陆续完成各项目实施的论证方案,上报国家“三建委”。
(二)注重基础研究学术价值。基础研究既是艺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科研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培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我们注重基础研究课题的原创性和开拓性,如:编著的《川江号子》专著(170万字),2011年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我院与市民协合作编纂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卷》获重庆市第五届文学艺术奖。去年11月,我院与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在重庆酉阳举办了“中国重庆阳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初,我院已完成了列入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庆阳戏》,共有上、中、下3册,约300万字的学术专著。现准备提交全国“规划办”,请相关专家鉴定。
(三)注重应用研究成果实效。我院为使研究工作具有实效性,始终积极推进文化艺术科研工作的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使文化艺术科研工作更好地适应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我院利用掌握了本地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精选了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以有利于这些非遗项目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地保护与发展。同时,我院计划今年完成60个市级非遗项目的采访、撰稿、录制、编辑工作,在重庆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现已完成6集。我们通过调研报告、出版书籍、音像制品多种方式,展现艺术科研成果。我院确保年均推出200万字以上的科研成果问世。
三、推进艺术科研机构建设的体会
作为省市级的地方文化艺术科研院所,开展各项工作一定要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取得实效,有所发展,我们主要有几点感受。
(一)拓展职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艺术研究虽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却容易被人忽略。本单位是在川剧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研究范围狭窄,单位发展很受局限,1991年更名为重庆市艺术研究所,经不断努力,将研究视角扩大到舞台艺术、民间文化、群文事业、傩文化等科研领域和非遗保护工作,还先后完成了重庆市文化事业“九五”、“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一批重要科研项目,还参加了我市文化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2008年又更名为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这些工作职能的不断扩展,不仅给单位带来更多的科研机会,而且又促进了我院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找准项目带来更多的科研经费。研究机构占有足够的项目份额是推动艺术科研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科研成果被广泛采用又是研究机构成功争取项目的重要资本。随着文化事业管理的不断改革,业务资金都是跟着项目走。因此,在研究选项中找准项目也就至关重要,我们既注重对文化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也要围绕文化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组织科研课题。我们院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采取了“广收信息,先接任务,保证质量,后争资金”的策略。首先,既要多收集课题项目的来源,又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思考。如我院争取到的重庆非遗保护管理、已列入重庆“十二五”规划十大文化设施的重庆非遗博物园、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项目。其二,在不讲条件保质完成上级交办的业务工作,还不断获得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奖项,在当地有了较高信任度。当获取了这一资质,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方面也就比较顺利了。从而改变了我院过去借钱搞研究的尴尬,逐步形成了有条件搞科研的格局,努力促进艺术科研事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三)抓实基建带来良好的办公条件。通过几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本单位已拥有占地10亩,几幢大楼的独立大院,业务办公的设施和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同时,我们还投入了100多万元更换新添业务设备和全院职工的办公设备,这不仅为全院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宽敞舒适的业务办公环境,也使我院科研办公条件在量的变化上有了质的飞跃。这要感谢2002年文化部科技司下发的52号文件,对艺术科研院所建设提出的要求。
虽然,我院较之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离文化部的要求,以及与发达省市的科研院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推出艺术研究成果方面,不少省市的科研院所都值得我们学习。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文化部要求,努力发挥文化艺术科研人才的智囊作用,使重庆的文化艺术科研工作更加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符合文化艺术建设规律,更加适应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
以上有不妥之处,请领导和科研院所的同仁批评指正。欢迎各位领导和兄弟科研院所的同仁来渝指导工作。
(作者为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