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戏曲传播方式研究》于2007年被批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批准号:07BB15;负责人:东南大学王廷信教授),2012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结项。该项目最终成果为同名学术专著,共40万字。该成果旨在从传播学的角度透视20世纪中国戏曲的基本状况,对20世纪戏曲传播方式进行整体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戏曲在20世纪的传播背景、传播动力、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
该成果认为,20世纪是中国社会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的传播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传播方式的转型,形成了传统传播与现代传播并行的传播方式。20世纪戏曲传播是在变革的主调、传媒的兴盛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而文化变革、政治需求、经济推动和民俗习惯称为20世纪戏曲传播的四大动力。
该成果认为,20世纪戏曲传播由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构成。本位传播主要体现在整体传播和分支传播两大方面。延伸传播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舆论传播、知识传播、技能传播、音像传播、图像传播、广播影视传播等七大方面。
该成果认为,20世纪戏曲传播的效果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民众意识的增强、演员地位的提升、戏曲形式的变化、戏曲产业的形成。这个四个方面为戏曲在21世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该成果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提出了“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等许多原创性见解,对戏曲传播方式在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对把握21世纪戏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