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本期主讲嘉宾
闫泓多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教师
黄禹铭: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具体的论述中,明确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任务要求,这表明文化科技创新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仍将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现今中国,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已经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抓住科技实力迅速提升这一良好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步伐,提高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从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来看。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搭建了更为宽广的平台,突破了文化传播的局限,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前,文化的物质载体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商品属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正处于从传统方式向产业化模式发展的转型期,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方式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加强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优化文化发展的结构,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加快文化发展的速度,更能提升文化发展的层次。
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看。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极大拓宽了文化的传播途径。影视传媒、网络平台、电子阅览器等文化样式的日益丰富,扩大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享受方式,也激发了全民文化的活力。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加强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增强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从掌握国际文化竞争主动权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背景下,国际文化竞争越发激烈。在这场文化实力的较量中,各国都在寻求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以便在全球文化竞争格局中抢得先机,占据有利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文化影响力的大小,谁能够更加快速地把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谁就有可能占据文化制高点,拥有文化竞争的主动权。要想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文化利益,就必须做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工作。
二、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与科技融合所体现出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于文化与科技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刻认识。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历史上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前奏是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化领域的伟大进步,就不可能促使近代科学的诞生,也不可能发生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革命。反之,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文化领域的深度变革。无论从文化的物质载体及传播方式,还是到文化的制度设立与形态变迁,都深深地被科技变革所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内在诉求是一致的。目前来看,产业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其本身需要高度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不仅表现在文化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中,更表现在区域的协同与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而科技创新经历了由单向到双向再到多向的发展历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创新模式。其实质性内涵就是众多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文化与科技的发展都呈现出高度的集成性与综合性,使文化科技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以科技作为支撑的文化形态正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目的所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的传统文化而自豪,以其作为民族的精神标识。同时,又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党的先进理论为文化事业发展指引方向。但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物质文明的作用以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下,逐步发生着改变,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经受着冲击和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并强调文化与科技融合,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行为本身就彰显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自信。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克服科技负面影响的高度自信。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生活空间逐步扩展,具有现实与虚拟两种空间方式。大众传媒渠道的增多,使得信息量几何式上升,严重考验着人们的承载力和判断力。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在极大便捷人们生活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在这种“快速思想”和高生活节奏中逐渐势弱。在这种背景下,强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本身就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表明了克服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决心。
三、建成具有科技支撑的文化形态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其实质是借助科技创新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节约化、专业化水平。但也要认识到我们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成功转化率还不高,优秀的文化科技人才队伍还不大,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我们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一要不断拓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二要注重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与综合化水平;三要进行文化科技的核心技术研发,抢占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四要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大力提升文化的表现力与渗透力;五要进行专项的文化科技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六要合理制定扶持政策,提供有力稳固的制度保障。
最后,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科技对于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刻理解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意义,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日前,第四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河南省淮阳县开幕。来自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河北、湖北、江苏、江西、陕西、湖南十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相登场亮相,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奉献了一道民俗文化盛宴。这是参加“非遗”展演活动的江苏省留左大鼓表演团在现场表演《普天乐》。
(新华社发)
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强国
黄禹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立足于社会主义大发展的重要阶段,文化的含义与时俱进,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下的文化繁荣,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文化打造特色,用文化引领风尚,用文化走向复兴,用文化带动发展。
自古,有一条血脉,流经天涯海角,滋润千万华夏儿女;有一阵春风,贯彻古往今来,带动千年文明进步;有一股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兴起中国特色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之中,最具特色的一章——文化,氤氲中国最古老的力量,复兴中华最特色的思想,发展从现实中走来,这才是一条永远不会乾涸的命脉。而如今,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世界文化以及文明风尚,走向文化复兴、国家富强的未来。
纵观历史长流,文化推进着每一步的发展,从古代的“百家争鸣”到近代的“百花齐放”,适应着历史潮流的文化在不断发展。而如今,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号召之下,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在本阶段不可忽略的一项实力创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以下三点性质:
第一,时代性。时代,这是一个大环境,因为这个时代里有很多不同文化常青树屹立在世界之林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在世界之园里绽放出来的一朵奇葩。正是这一种文化引领出文化的大发展,满园春色。
社会主义文化,将其根基深深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又化身成为一面旗帜,向着世界招手向着未来升起。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思潮,完美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推动社会主义进步。
第二,氤氲性。社会主义文化,积聚着中华复兴的力量。在文化建设里,在文化理念里,这种特色文化氤氲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到处都有蓬勃的生机,开出属于中国的花朵。这种文化力量活在我们的精神里,饱含着一腔爱国热情,积聚力量,喷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涌流,迸发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第三,服务性。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养育千万大众。这种文化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温暖着一颗颗心灵。文化服务大众,文化服务社会,将大众连接起来,将特色文化装进人们的脑海。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国家复兴,将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一页开启,作为丰富精神的食粮,特色文化服务于每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
性质决定目的。在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特色文化发挥其魅力,引领风尚,积聚能量,回归精神,渐渐将中国文化建设纳入新的历史之中,而这一股社会主义思潮,冲垮了旧时落后的思想,其未来发展面向两个方向。
每一种思想可能有时候只是适用于自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打造面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体系的创建,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开始走向核心,从现实角度走向未来。同时“八荣八耻”作为思想建设与文化繁荣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刻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创中国特色文化之道,相辅相成,构建出了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大框架,将“中国化”的马克思思想融进去,同时填充爱国、服务、奉献等,将文化作为核心放进价值体系里,这样,能够绽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芒的核心体系就开始带领中国走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因此,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成为第一方向。
此外,文化繁荣影响着国际的评判,一个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面,为更多优秀的文明取而代之。而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中国软实力。一种文化实力,就是未来的发展实力,越来越值得关注的中华文化,传承过去,立足现在,迎接未来,一步一步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这就是一面大旗,挥舞着中国模样呈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每一个文化交流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流动,告诉世界这种文化的魅力。
中国在发展在变化,不变的是文化强国的宗旨。这种属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文化,定会通彻人民的心,带动祖国迈向美好的未来。文化强国的路径通往一个地方,那就是屹立在东方,正在阔步前进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与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要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只有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华血脉才会从源头流进大海,数千年不断;只有文化科学发展,才能引领风尚,将中国推向时代潮头;只有文化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民生建设,实现社会与人民和谐、中国与社会主义和谐。这就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唯有坚持科学发展,文化才能强国,文化才能复兴。
推进文化建设
构筑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应当充分认识这一要求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并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努力推动我省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实现新跨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强,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更加迫切和强烈。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
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之中,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真正夯实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重要目标。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文化对于涵养人的气质、提高人的品位、升华人的思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完善措施、强化落实,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和良好的社会心态;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让精神文明之花绽放于祖国大地;要广泛发动、积极引导,大力推动学雷锋活动日常化、常态化。
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长期着力点。国家越富强,对国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人民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生产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发挥好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把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作为重要使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一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振兴。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利用我国的文化优势,努力打造更多精品佳作;要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奋力开启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书写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壮丽诗篇。
上一篇: 文化+科技 深刻影响生活方式 |
下一篇: 文化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 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