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川剧儿女喜获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作品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0-01-05 13:42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0-01-05

尊敬的部领导、各位同仁:

   盛世兴文铸精品,六十大庆献华章。今天,我代表重庆川剧院400多名川剧人走上这个神圣而庄严的领奖台,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激动已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在共和国走过六十年一个甲子岁月的历史性时刻,在文化部开展的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中,我院创作的川剧《金子》荣登金榜!捧着这份殊荣,我们可以欣慰地说:这是川剧儿女献给祖国母亲六十大寿的贺礼!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文化人的风采,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传承中有我们川剧人的奉献。

今天,面对这份成就,流淌在川剧人心底的是无限的感恩之情,忘不了崛起的祖国对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忘不了文化部对文艺创作和文化繁荣发展的科学引领,忘不了各级领导、各地专家对我们的关心帮助,忘不了戏迷观众用掌声笃定了我们坚守民族文化的信心。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重庆市川剧院向所有帮助关心《金子》成长的领导、专家、同仁和评委深深地鞠一躬,表达我们真诚的感恩之情!

面对《金子》今天的收获,反思《金子》走过的历程,我们坚持了真情真干,哪怕是真感情要命我们也敢为之拼命。因为艺术也跟科学一样,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站在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门槛上,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获得荣誉和赞扬而停滞不前,《金子》从创作至今13易其稿,我们努力作出自己的探索与判断,冷静地为《金子》选择了一条 “借鉴立足本体,创新不失本色”继承与创新之路。虽然在声腔、音乐、舞美、表演形式等方面我们都做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我们立足于戏剧来观照和把握现实,本着遵循艺术变革规律的原则写时代,创造出了一部能够打动现代观众的优秀传统戏剧。我们没有随意搞大制作,做形式大于内容的花拳绣腿,而是炼内功,出珍品,保留了传统戏曲简洁写意的舞台呈现。六个演员一台戏,十二人的民乐队,这样的舞台干净利落,遵循了戏曲艺术写意抽象的规律。

在演出运营上,我们探索了一条政府扶持和商业运作二元结构的思路:一方面,我们利用政府买单的公益演出普及推广川剧,无论是下农村、进高校、入工厂,或是到社区,都用推广的理念去演出,为川剧培育市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利用政府项目,大胆开展商业运作。在2006年中法文化年时,我们依托二元结构远赴法国、瑞士等国家21个城市进行26场商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二年来,从重庆到全国各地,从基层的乡村舞台到国家最高演出殿堂-国家大剧院,从中国到世界,《金子》在每一个舞台上都闪闪发光,真正做到了不分阶层、雅俗共赏。一位14岁的戏迷能够把《金子》全剧的唱段熟练地背诵,从未看过川剧的海内外观众情不自禁地为《金子》击掌欢呼,这些都让我们深受鼓舞,使我们深信精品艺术坚持三贴近,就能赢得安身立命的大地,就能积蓄起持续发展的能量。

但是,成功永远只是一个瞬时的状态。当我登上这领奖台,在感到一份巨大的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我也掂出了其中沉甸甸地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一份对于民族文化的责任。在此,我也真诚地期望着,获奖的优秀保留剧目应当到全国各地高校进行普及演出,到全国各主要城市交流汇报,让优秀剧目不仅仅是美妙的名词,更是令人激动的动词,让更多的人群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