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雅俗共赏:优秀保留剧目的“秘诀”——安葵谈首届优秀保留剧目评选
发布时间:2010-01-05 13:57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0-01-05

前不久,文化部举办了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评选。25个省(市、自治区)申报剧目351个,仅戏曲一项就有265个。根据优中选优的原则,最后评出18部剧目获大奖,其中戏曲9部。因为名额限制,有些剧目虽然没有被评上,但我认为也应列入优秀保留剧目之列。这些戏为什么能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对于它们的经验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总结;这里我想谈一点,就是它们都能做到“雅俗共赏”。

一、树立了正确的雅俗观。如《盘丝洞》的改编演出,去掉了庸俗的色情的成分,保持和发扬了幽默风趣的风格,赞扬了孙悟空的智慧,对猪八戒的缺点作了善意的讽刺。观众在看演出时得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三打陶三春》是吴祖光先生根据传统剧目改编的,他使民间女子陶三春和底层出身的郑子明等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生动,而对“主题”的概括,吴祖光说,他想表现的是“不要装腔作势吓唬人”这样一句大白话。我想,如果超出这些题材本身所能蕴含的意义,去追求高深的哲理、深刻的理念,一定达不到目的;或者认为这些题材意义不大不予重视,也会与这些可能成为优秀保留剧目的题材失之交臂。

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吕剧《苦菜花》、眉户《迟开的玫瑰》这些作品的成功,不是只靠题材好,更在于它们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苦菜花》中母亲的形象,《初开的玫瑰》中的乔雪梅的形象,都塑造得那么真实感人,吕剧的和眉户的韵味是那么足,戏曲的地方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观众才爱听爱看。

三、俗中求雅和化雅为俗。《盘丝洞》本是通俗的剧目,但上海京剧院的演出既保持其通俗的特色,又不俗气。此类剧目可以说是“俗中求雅”。文人创作的剧目除了文人的孤芳自赏外,那种对人的深刻关怀,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慨,表现得好,观众同样是能够接受的。如河北梆子《钟馗》是根据传奇《天下乐》改编的。钟馗对妹妹和朋友的那种细腻的感情,他对自己遭际的不平,既是文人的,一般观众也能感同身受,同时,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把人物的内心通过美化的舞蹈动作更真切地展露给观众,便“化雅为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