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十年春风满庭芳
昆山小梅花艺术团发展纪略
发布时间:2011-05-30 09:55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1-05-30

  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消息传到昆山,无数人的眼眸为之湿润。振兴昆曲、复兴昆曲的愿望,深深扎根在昆山人心中。“小昆班”借着东风应时而生。10年之后,在昆曲故乡这个幽兰花园中,处处都是新芽嫩蕾,芬芳四溢。昆山成了姹紫嫣红、满庭芳菲的昆曲艺术之苑。

  “小昆班”的起步,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昆曲艺术还没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在昆山,昆曲一直受到民众的呵护和宠爱。昆山人像保护珍宝一样保护着昆曲,捍卫着昆曲艺术的春芽。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率先恢复昆曲教学,成立第一家“小昆班”,聘请昆曲前辈执教,掀开了传承昆曲、复兴昆曲运动的第一面旗帜。此举立刻得到了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关心。随后,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的“小昆班”先后排练了《十五贯·访鼠测字》、《牡丹亭·游园》、《琵琶记·扫松》等多出折子戏,在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中公开演出,深受观众的好评。1993年,“小昆班”参加了江苏省首届中小学戏曲汇演,获得一等奖。之后进京演出又获得成功,在京演出时还被邀请到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1994年和1997年,“小昆班”又出访韩国、日本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作交流演出,进一步弘扬昆曲艺术。最令人难忘的是1998年10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昆山考察期间,专程赴昆曲博物馆观看了“小昆班”演员献演的《牡丹亭·游园》,还高兴地同小演员们合影留念。

  他们的成功实践,为昆山各学校创办“小昆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各个“小昆班”相继兴起。1994年,正仪中学与苏州艺术学校合作,推荐对昆曲有浓厚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校深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不少学生在苏州艺校的培养下,成为现代昆曲表演舞台上著名的演员,1994届毕业生俞玖林就是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他在担纲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中饰演柳梦梅一角,已经成为昆曲舞台上不可忽视的经典形象。2003年,正仪中学“新兰”昆曲班正式开学,招收了43名学生在这里进行为期3年的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在中国第8届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正仪中学选送的《石秀探庄》和《扈家庄》入选参赛,参加小梅花奖角逐并获奖。2001年,石牌小学春蕾戏曲艺术团创办,2004年,千灯中心小学“小昆班”创办,昆山“小昆班”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从娃娃抓起,是培养优秀戏曲演员的基本要求。在孩子们身体条件较好、发育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吊嗓、搁腿、下腰、劈叉、走台步、跑圆场、前桥、毯子功、后翻等戏曲动作,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但是,戏曲市场的不景气、戏曲演员出路狭窄、小学生的流动性较强等客观因素,使“小昆班”的成长充满坎坷。师资力量不够,各个“小昆班”就到苏州、上海、南京去找老师;有些优秀学生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学戏,怕耽误学习,老师们就到家里去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一些戏曲名家听说有这么一个传承昆曲的队伍,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992年4月,“昆剧传习所成立70周年纪念会”在昆山召开。昆曲“传”字辈的几位老人听说“小昆班”办得有声有色,结伴前来看望“小昆班”的孩子们。这些八旬开外的老艺人看着这些孩童有板有眼的精彩表演,惊喜万分。他们现场教授小演员们,传授演戏心得诀窍,迟迟不愿离开,恨不得把毕生所学一股脑儿全传给孩子们。京剧界“正”字辈的表演艺术家那正鑫和魏神童、杨思泉、张秀兰及苏州、南京、上海昆曲界的名家新秀柯军、李鸿良、俞玖林、顾卫英、王芳等都到“小昆班”进行过指导。几十年间,在“小昆班”受过昆曲艺术培训,学习过昆曲的学生有几千名。其中三四十名学生最终成为专业戏曲人才,被输送到上海、江苏等戏曲学校。石牌小学的李沁出类拔萃,2004年7月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2008年入新版《红楼梦》剧组饰演少年薛宝钗,2010年8月入电影《建党伟业》剧组饰演杨开慧。一个出身在乡镇的小学生能取得这样耀眼的成绩,正是得益于“小昆班”这种戏曲艺术班特殊的文艺熏陶和培养。张恬、许梦茜、马一栋、钱瑜婷,这些“小梅花金花奖”的获奖小明星,则为“小昆班”的成长增添了更加喜人的色彩。

  一路艰辛,一路鲜花。“小昆班”的成长,是在艰难打拼和摸索前进的双重压力下开展的。庆幸的是:由于社会各界对昆曲不同寻常的关爱,“小昆班”的成长称得上是遇到了文化复兴的好时代,一路鲜花一路歌。在昆山,昆曲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常规。各小学开办“小昆班”、培养“小兰花”的现象正呈现出蒸蒸日上、越办越火的场面。如果我们拿出昆山“小昆班”的成绩单,我们看到的是难以置信的新奇和赞叹!

  近10年来,昆山“小昆班”不仅排演了《思凡》、《夜奔》、《挡马》、《游园》、《小宴》 等传统折子戏,还排演了《海力布》、《都市里的狼》等课本剧和新编童话音乐剧,创作排练了昆曲集锦《姹紫嫣红》。“小昆班”经过整合,成立了昆山市小梅花艺术团。在昆山“小昆班”受过昆曲培养、教育的这些小春苗把昆曲艺术的种芽带到了昆山各处。“小昆班”在全国、省、市各类文艺比赛中荣获的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奖”、少儿艺术节茉莉花金奖等各种奖项30余个。“小昆班”多次进京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过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小昆班” 多次赴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演出,也曾在中央电视台、世博会表演,还曾应邀到日本、韩国等地交流演出,所到之处,深受欢迎。目前培养“小昆班”成绩卓著的石牌小学,还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昆山小梅花培训基地”。如今,提起昆山“小昆班”,好评如潮,备受瞩目。“小昆班”早已成为昆山的一张靓丽闪耀的城市文化名片。

  应该说,“小昆班”很幸运。“小昆班”创办的时候,是昆山文化春风劲吹的时候,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被列为昆山文化的重中之重。“小昆班”成长的时候,正是昆山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时候。借助经济的快速起飞,舞动着“文化昆山”建设耀目旗帜,昆山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大,对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高度重视,舍得投入,用心栽培。“小昆班”培养和演出的资金称得上是有求必应,需要的政策和场地尽力而为,周全周到。现在各处的“小昆班”,不论场地、设施、服装、道具都配备齐全,质量上乘。昆山各级政府每年为“小昆班”投入的资金达到几百万元。与此同时,更多的对外展示平台也在搭建:从北京、上海,到中央电视台、世博会,泛及海外。昆山市政府创造着各种机会,将“小昆班”这个品牌推出去,将小演员的精湛表演送出去。我们不能不说,“小昆班”复苏在“关心文化、复兴文化”的时代东风里,成长在“保护昆曲、继承昆曲”的社会氛围中。没有这个时代,没有这个特殊的文化氛围,也许“小昆班”的步履不会这么轻松,“小昆班”的成长需要更艰苦更坎坷的打拼!但是,乘着这样的春风,遇上了这样的时代,有雄厚资金的支持,有优厚政策的扶持,好风好雨,精心呵护栽培,昆山“小昆班”的朵朵“兰花”在昆山艺术花园中茁壮成长,争奇斗艳!

                                      王晓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