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良辰美景盛世 赏心乐事昆山
昆山市保护传承昆曲十年历程
发布时间:2011-05-30 09:54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1-05-30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昆曲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特大喜讯传到昆曲的故乡,人们为之欢欣鼓舞。此后10年来,昆山人为保护、传承昆曲而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地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昆山历史悠远,人文荟萃,最引以自豪的是昆山拥有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这是昆山人前赴后继600多年的智慧结晶。从元末昆山人顾坚创始昆山腔起,到明嘉靖年间江西人魏良辅投奔昆山改良昆曲,直至随后的昆山人梁辰鱼率先创编昆剧传奇。昆山人在这块热土上为昆曲的生生不息、绵绵不断,建立了丰功伟绩。而最近10年来,昆山的传承力度更大,作出的贡献也更多。

  由于昆曲高雅,所以传承艰难。昆曲几经沉浮,几经飘摇,但都在昆山人前赴后继的呵护下渡过了一轮又一轮的难关,至今仍能听到余韵,闻到余香。如元末明初的昆山玉山雅集、清末民初的昆山昆曲堂名,都曾经为昆曲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如今,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昆曲已在昆山故土上释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近年来,昆山经济腾飞、条件好转,保护昆曲已进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一些有识之士的策划下,终于寻找到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抓手”,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实做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如:系统研究昆山的昆曲历史、昆山的保护措施,就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在政府的重视下,先后成立了3个有关机构。最先成立了群团组织昆曲研究会,协调昆山一些业余曲社的工作;几年前昆山市文广新局就成立了非遗保护办公室,其中的重要内容是负责昆曲的传承工作;两年前,昆山市委宣传部成立了昆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其中设立了昆曲研究室,引进专业人才从事昆曲的研究和文化普及工作。

  面对昆山昆曲演唱人才严重断层的状况,昆山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感觉到“必须从娃娃抓起”的紧迫性。10年中,昆山利用本土的师资力量,并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先后在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石牌小学、千灯小学、新镇小学办起了4个“小昆班”,一茬接着一茬地坚持数年,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多名小演员在全国有关比赛中获奖,有的还考进了戏曲院校继续深造。

  由于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社会上还有许多热爱昆曲的曲友,这些戏迷大多是造诣颇深的老同志,把他们组织起来,并把青年带动起来,无疑是传承昆曲的有效途径。因此,昆山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地域,办起了多个曲社,较有影响的有玉峰曲社、玉山曲社、政协昆曲组3个曲社,他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为了全面展示昆山的昆曲成就,就必须要设立专门展馆,让本地人看了自豪,让外地人看了钦佩。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昆山已经建起了3个具有昆曲内涵的展览馆,提供观赏、瞻仰。先后在亭林公园内建立了昆曲博物馆,在千灯古镇建立了顾坚纪念馆,在恢复的“玉山佳处”中还象征性地附设了切磋昆山腔的“玉山雅集”。人们只要浏览这些展馆,就能感受到昆山昆曲底蕴的厚重。

  演唱昆曲一定要有古色古香的氛围,才能使演出触景生情。昆山的古戏台随着昆曲的萧条早已荡然无存。如今,昆曲获得了新生,演出资源丰富了,为体现“百戏之祖”重振雄风的风貌,昆山先后建起了昆曲博物馆古戏台、周庄古戏台、千灯古戏台,并创造条件经常组织演出,让人一饱眼福,令人流连忘返。

  10年来,昆曲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给昆曲传承带来了转机。2006年,昆山市编撰出版《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昆曲卷》,由《一代笛师》、《一曲长存》、《一腔情缘》3集组成; 2009年,编撰出版《昆山传统文化研究·昆曲卷》,共由4册组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昆曲史料。

  为研究昆曲的历史,弘扬昆山在昆曲发展中的地位,向世人宣传昆曲姓“昆”的理由,昆山市的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先后出版了《戏曲演出史散论》、《昆曲探源》、《寻梦六百年》、《昆曲之路》、《昆曲几百岁》、《正声昆山腔》、《百戏之祖》、《梁辰鱼传》、《幽兰飘香》等多本专著,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一些令人自豪的观点和令人信服的论点。

  《昆山日报》及《昆山文化研究》、《文笔》、《文化昆山》等地方刊物,常设立昆曲研究专栏,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昆山文化馆举办的“鹿城故事”常向群众开讲昆曲历史故事,并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昆曲知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承昆曲已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载体。在这方面昆山也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制作、出版了《幽兰雅韵》、《昆曲》、《昆歌》3套光碟,为普及昆曲提供了优美、生动的教材。

  运用昆曲音调创作文艺节目,是普及昆曲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昆山的一些作者分别在歌舞、器乐、舞蹈的节目里,渗透进了昆曲音调,产生了可亲可近的家乡风味。如昆舞《胜如花》、《昆苗》,舞蹈音乐《清莲》,昆歌《昆韵国曲》,都是极富昆曲韵味的原创作品,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推介了昆曲音调。

  这些年来,昆山承办了多种颇具影响的活动。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昆剧艺术节,每年的开幕式总在昆山举办,至今已举办了4届。2006年主办的“昆曲论坛”,至今令人难忘。

  虽然昆曲在2001年就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世界级的荣誉没有成为昆山人骄傲的资本,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应该要为昆曲的绵延不绝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多年的努力,昆山先后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昆曲)”称号、“贝晋眉昆剧传习奖”等熠熠生辉的奖牌。

  面对种种成绩,昆山市并不满足,他们认为:对于博大精深的昆曲来说,再多的保护也不够。作为“中国昆曲之乡”,要策划更多新的保护工程,向着做大做精的目标迈进。于是,新的保护传承昆曲的工作,在昆山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昆山将建立比较全面的昆曲资料库,包括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并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推进。通过几年的努力,昆曲资料库就能为全国各地的昆曲爱好者、昆曲研究者提供服务了。2011年,昆山与苏州著名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合作,收集整理昆剧珍本164册,并正式出版发行,计划共出版16函包括160多个经典剧本。目前已经出版5函,将在昆曲申遗10周年庆典活动上举行首发式。同时,昆山市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和各有关昆曲的旅游景点也添置昆曲书籍,创造一个浓厚的宣传昆曲的氛围。

  昆山市决定建造展现昆曲艺术的“文化博览园”。目前,关于“文化博览园”的主题规划,已经聘请香港著名设计师进行设计。规划中的“文化博览园”既是一个能包容昆曲文化的园林,全面展示昆曲全盛时节举国若狂的文化时代,又能突出昆曲艺术的魅力和特征,让所有慕名观赏昆曲的人都能感受中国古典高雅的昆曲文化。昆山市委、市政府打算通过几年的努力,让昆山这片诞生了昆曲艺术的神奇土地,奉献给世界一个具有深厚昆曲底蕴的宏伟景观,让全球华人都能在这里领略昆曲独特的文化魅力。目前,经过两年的策划、论证,“文化博览园”即将在昆山阳澄湖和傀儡湖的风水宝地上动工建造,并被列为昆山市政府2011年的实事工程,不久的将来,一座全方位展示昆曲内涵的文化园将横空出世。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昆山市将在5月中旬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内容包括:一是举办“昆曲保护与发展成果展”,展出10年来全国七大昆剧院团、苏州市昆曲博物馆、昆山市和全国业余曲社传承昆曲的成果;其二,举办“昆曲保护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面向全球华人的昆曲学术研讨会,总结10年来保护和传承昆曲的实践经验;其三,盛情邀约全国七大院团进行“昆曲名家经典剧目展演”。届时人才荟萃,高朋满座,让全球华人共同感受昆山对昆曲的一往情深,以及中华民族振兴昆曲艺术的强烈愿望。

  为了传承好老祖宗创立的世界级艺术瑰宝,昆山市感觉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从“做实做细”的初级阶段,再向着“做大做精”的目标努力。为了圆满地完成昆曲的保护和传承,珍惜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无限荣誉,昆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一定要让昆曲的诞生地昆山,成为世界昆曲艺术中心,成为昆山城市最耀眼的文化名片。通过一如既往、脚踏实地的工作,不远的将来,在昆山的土地上一定会听到更多更美的雅腔丽调,让昆山人自豪,中国人倾倒,世界人民为之向往。

                                  杨瑞庆  文

上一篇: 十年春风满庭芳
下一篇: 昆曲韵 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