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9月3日至21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上海举行。作为展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9月21日,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座谈会在沪召开。与会人士围绕小剧场话剧的创作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老实讲,展演中有好多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耐人寻味的戏剧情节,看到了跌宕起伏的戏剧矛盾,还让我们看到了诗化的舞台。”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说。
展演期间,《活性炭》、《恋爱的犀牛》、《寻找春柳社》、《我是海鸥》等16台参演剧目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和D6空间、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上海大剧院中剧场演出33场,展演平均票价为80元。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介绍:“演出票房十分红火,《哥本哈根》等剧目加座仍不能满足观众观演需求。”
我国的小剧场话剧发轫于上世纪20年代。小剧场话剧观演空间小,方便和观众互动,艺术上又往往侧重于探索、创新,戏剧表现力强。近年来,小剧场话剧的创演越来越红火。
“30年来,小剧场话剧创作演出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说,这主要体现在涌现了一批思想健康向上、艺术性强的优秀作品。有探索、实验等手法的《绝对信号》、《灵魂出窍》、《恋爱的犀牛》等,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同船过渡》、《夕照》、《活性炭》等,还有民营剧团一部分优秀创作等。
谈到为什么要重视小剧场话剧发展,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小剧场话剧的投入较少,形式灵活便捷。它在话剧与话剧观众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新的桥梁,培养了更多话剧观众。”董伟说 :“一些优秀的小剧场话剧剧目描写现实生活,以崭新的表现手法和演出形式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剧场话剧有独特艺术表现力,但当下创演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评论家毛时安批评说,小剧场艺术追求由“实验”变成了“实用”,由思考转向娱乐。早期的探索不仅仅是艺术的探索,同时是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探索,现在却变成了搞笑的探索。
董伟也表示,尽管小剧场话剧创作演出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一些小剧场话剧演出团体出于制作成本的考虑和尽快占领市场的目的,片面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剧本创作薄弱,人物符号化,情节碎片化,缺乏戏剧性;片面追求“娱乐功能”,致力于制造娱乐快餐,一部分剧目成为无厘头的“搞笑剧”,缺乏人文精神。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令人担忧的还有过度追求商业效益与追求剧作艺术实验探索的矛盾;过度追求娱乐性与追求剧作精神内涵的矛盾,以致在小剧场话剧舞台上呈现出:快餐式的作品多而精品力作少,戏谑调笑的作品多而发人深省的作品少,轻松通俗的作品多而震撼心灵的作品少。
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呼吁:虽然小剧场话剧有小舞台、小制作、小投入的特性,但是小剧场话剧应“以小见大”,应以小空间见出大社会、以小制作呈现大格局、以小投入搅动大市场。剧作家郑振环说,小剧场话剧理应小事情说大道理,小情节塑造大人物。
会上,也有与会者提出以宽忍的态度支持小剧场话剧发展。山东剧作家代路说,很多搞小剧场话剧的院团是民营性质,客观上有资费不足的困难。比如青岛一位民营剧团的老总是个年轻的女同志,把自己从商经营的100多万元投入,如今已经亏损了30万元。政府应该对这类剧团加以扶持。
导演熊源伟说,有的小剧场话剧制作者不是不想做好戏,而是缺少好剧本。小剧场话剧目前多以情感为主,其实题材完全可以多样化。
董伟认为,对于小剧场话剧出现的问题,不可采取简单的方式对待,而应该综合考虑,妥善加以引导和扶持。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大力扶持优秀的民营艺术院团,鼓励探索创新,创造有利于优秀小剧场话剧作品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对小剧场话剧创作者来讲,则需要坚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更好地履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要树立正确的戏剧观,坚持小剧场话剧应有的艺术品位,坚持真、善、美的艺术呈现,努力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董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