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9月3日至21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上海举行,社会反响强烈。作为展演的重要内容之一,9月21日,全国小剧场话剧创作座谈会在沪召开。有关专家和领导参加会议,围绕小剧场话剧创演现状、成就、存在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本报摘要刊发与会者发言,以飨读者。
促进小剧场蓬勃发展
陈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从9月3号开始的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得到了上海观众热烈的反响,我们非常荣幸地承办了此次活动。
小剧场话剧具有实验性、灵活性的特点,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看、与演员交流,我们甚至可以听到演员的呼吸。这样的特点使其10多年来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有观者,所以有言者,我们的艺术家不能沉浸在自我的循环中,需要和观众有互动。
这次展演对培育小剧场话剧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的四部剧目,既有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也有来自本地民营院团的,这四部作品,我碰巧都看过,它们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新的艺术形式探索,给观众留下了思索空间,值得回味。
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小剧场面临的生存环境,相信今天大家在这里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一定会对小剧场的蓬勃发展有所促进。
话剧是大有希望的
李默然(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说句老实话,对小剧场话剧,看的少。我所在的城市沈阳,应该说是不落后的城市,经济、文化还可以,但是在小剧场话剧这个问题上,比起北京和上海,不能相提并论,至今,小剧场话剧在我们那里还没有形成一个景观。
这次展演的16台小剧场话剧我看了绝大部分,简单地说也是两句话,一叫感动,二叫感想。感动什么呢?坦率地讲,我对话剧的忧虑相当重,但是看了这些台话剧,我觉得话剧还是大有希望的。上海还有大批年轻观众观看演出。我看到很多剧目都加座演出,这种场面是令人欣慰的。其次这次展演给我留下了思考。我的个人感想是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因此不管你怎么去产生精品,不管你用什么样式反映,用什么形式表现,也不管你写什么题材、体裁,你必须有一个引领的能力。因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积极引领 传播真善美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为什么要重视小剧场话剧乃至于为什么要重视话剧艺术?现在的小剧场话剧投入较少,形式灵活、便捷,在话剧与话剧观众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新的更引人瞩目的桥梁。从这个角度看,话剧艺术包括现在方兴未艾的小剧场艺术,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成为可能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黏合剂的艺术。
这次活动的现实意义不外乎通过引领,使小剧场话剧更加持续健康繁荣,把它的正面效应发挥到最理想的境界,而把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负面效应缩小到最低限度。这是一个文化多样选择的时代,如果我们自觉,就可能把它的正面发挥到最理想的极致,把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反过来如果我们盲目,负面就会愈演愈烈。由于市场的驱动,最大利益的追求,导致话剧艺术资本化,最后完全商品化。在艺术舞台上,本来应该尽量地传播真善美的情感,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现在传达的可能是不那么真,也不那么美的情感,甚至在个人的体验下,传播了一些有悖人类自由发展的情感,这个现象很不好。
另一个关键是要提升观众的数量,马克思说过,任何生产在生产自身的同时也在生产自己的欣赏对象,再好的音乐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都是没有用的。在北京和上海,很多大学生观看小剧场话剧,这为话剧造就了观众群体,这对一门艺术的持续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关注民族文化生态
毛时安(评论家):小剧场话剧艺术这3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小剧场话剧艺术是很纯正的探索,是中国话剧突破的一个努力表现。30年里发生了几个变化:由实验变成了实用, 由小众艺术变成大众艺术,由思考转向娱乐。早期我们的探索不仅仅是艺术的探索,同时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探索,现在却变成搞笑的探索,我不知道是戏剧出了问题,还是观众出了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我有一种担忧,即政府的扶持能不能战胜极端市场化。整个社会要来关心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艺术的道路将会走得非常艰难。今天不仅仅是话剧,不仅仅是艺术,不仅仅是文化,全社会都要从市场利益最大的泥团当中走出来。
对小剧场还要再宽容一些
代路(剧作家):我觉得小剧场话剧归属两种体制,一种是体制内,一种是体制外。体制内的国家艺术院团担负的任务,应是引领小剧场话剧发展的方向。
政府对小剧场戏剧的发展,还要再宽容一些,虽然现在已经很宽容了,但还不够。这次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吸引了优秀的民营剧团来参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进步。
小剧场话剧要保持平民性
温大勇(《剧本》原主编):在本次展演院团中,民营院团占1/3,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支持小剧场话剧发展的决心,我更看到了一批有志于话剧创作的新人茁壮成长。随着民营剧团的加入,观看小剧场终于成为一种时尚。我主张中国的小剧场话剧总体上要保持平民性,只有这样小剧场话剧才能有更多爱好者,而不会成为孤家寡人。
现在的一部分人把小剧场话剧归于低俗演出的看法,我不认同,这有失公正,一些小剧场话剧演出相当好。小剧场话剧的创作不足是显然的,内容低俗等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反映生活,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出有批判精神的声音,这本来是小剧场话剧的强项。我引用一下徐晓钟先生的话:“小剧场剧目也包括所有话剧的特点,应该是接近现实,话剧艺术必须让人看到艺术中的幽默,小剧场不要成为少数人的殿堂。”
创新须恪守戏剧本体
熊源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导演):当前国有院团、民营剧团都在搞小剧场话剧,这已经是一种常态了。这要求我们把握其中的发展规律。
我觉得小剧场戏剧、大剧场戏剧其实面临的是共同的问题,即创作的问题、观众的问题、连接创作与观众的空间的问题。在创作上,不管是写主旋律戏剧,还是搞商业戏剧,都要面临创新。由于戏剧的疆界不断地模糊,不断地放大,我们须注意要恪守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戏剧本体。创作者不能失去对戏剧的敬畏感,要保持艺术良知的底线。再有是吸引观众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票价是贵族的票价,然而剧场理应是平民化的剧场。
对戏剧工作者来说,我们要抱着敬畏之心来工作。
抓好剧本创作
郑振环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剧作家):小剧场未来的发展是很有潜力的,因为它在创作和演出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以部队话剧团为例,要接待一个话剧团的一百多人是十分困难的,有的地方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接待大制作、大团队的演出,所以他们更欢迎小剧场话剧来演出。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小剧场的存在十分必要,特别是在今后部队的文艺生活中。
当然,目前小剧场的剧本创作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关键问题。首先,小剧场剧本的创作一定要有正确的主题追求,这个对提高小剧场剧本的质量十分重要。其次,小剧场话剧创作跟大剧场话剧创作一样,要把塑造人物放在首位。要注重人物刻画,讲述人物命运,展现人的感情走向,捕捉那种微妙的人物关系。这样的剧本对观众才会有吸引力,有悬念,让观者有盼头、有期望。最后,小剧场创作要尊重戏剧创作规律,要深入生活,要真切地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人。总而言之,要搞好小剧场,必须要注重小剧场剧本的创作。另外,对小剧场的创作、演出,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
让“国有”与“民营”公平竞争
黄维钧(戏剧评论家):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前,面对大剧场门可罗雀,演出市场不景气的困境,戏剧人开始探索如何自救的道路。当传统手法行不通时,戏剧人尝试创新手法。在这种情况下,小剧场的出现提供了舞台和实践机会,越来越多的小剧场应运而生,而且为戏剧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导演、演员等人才。
虽然小剧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尚有很多问题存在。其中,民营剧团小剧场的存在发展完全是自生自长的,是体制外的产物。由于这个特殊性,民营剧团的小剧场话剧在创作等方面,更多的甚至是只考虑作品能够面向市场、观众。这不同于国有大剧团有全局的考虑、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要将这两者放到公平竞争的位置上,端正对二者的态度,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他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在政策上国家主管部门应给予支持、鼓励、引导。
未来的演出样式还可探索
张余(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现代人剧社社长):目前,上海200座到300座的剧场有9家,2009年共有96部话剧上演,这其中70%以上的是在小剧场演出。由此看来,小剧场已然成为话剧演出的主体场所。
近几年,在创作和演出时考虑走向市场和面对观众这两方面因素已经成为话剧发展的一种模式。许多话剧先在小剧场演出,观众、市场反响效果好,才在大剧场演出。由于小剧场话剧的创作演出多以民营剧团为主,主管部门不应让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每年主管部门举办一些展演,希望能够将小剧场和大剧场同等对待,让参演的话剧在这两个剧场都有演出机会。
如何避免单一化的小剧场演出样式?几十年前常提到的先锋性的戏剧精神,实际上是戏剧发展的动力。而国内许多实验性的话剧由于没有类似国外资助实验戏剧的资金,国内的运营主要是靠一些赞助,这使得一些实验性、先锋性较强的戏剧无法进入演出市场。就演出场地来说,以上海为例,随着上海创意园区的兴起,将来可以考虑把这些园区作为小剧场话剧演出的新场所,哪怕只有几十个人看。许多创意园区都愿意提供演出场地,但问题是这些场所无法获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这将影响到将来民营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小剧场话剧要以小见大
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的小剧场话剧走过了30年,如今的小剧场话剧成为市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当然,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存在着某些困惑和矛盾,比如过度追求娱乐性与追求精神表达的矛盾。因此,在小剧场话剧的舞台上,快餐式的作品多、发人深省的作品少。虽然小剧场话剧有小舞台、小制作、小投入的特性,但是小剧场的特性不应仅是满足于“小”。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要摆脱一些困境,它的创作应接受“冰山理论”,应以小空间呈现大制作。创作者应该通过小空间展现出大社会,不仅仅满足一些小笑料,还要在具有生活内蕴的小故事中呈现大智慧。
在迎合市场过程中,在创作日益走向大众化、世俗化过程中,小剧场话剧的质量参差不齐。小剧场话剧首先要有创作的精品意识,在扩大舆论、媒体宣传过程中,可以尝试不断完善小剧场制作的方式,由制作人全面负责制作质量和经营业绩,让编导全身心投入创作。我们倡导小剧场话剧以小见大,期望小剧场话剧能够拓展出新的天地。
题材上应有所突破
姚欣(文化部原艺术局局长):此次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的举办,体现国家主管部门对小剧场话剧的创作发展等方面的一种引导、导向作用。
对于小剧场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活动应该连续举办几届。这次座谈会主要谈的是责任和使命,带着使命我们要站得更高一些,加强履行使命的责任感。从观众的角度来讲,小剧场话剧的创作与发展还要适应观众的需求。有舆论认为小剧场是小众艺术,但小众可以转变到大众。各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特定服务的观众群,一种艺术不可能把所有的观众群都照顾到,但小剧场话剧在题材选择上要突破,不要仅限于反映城市白领的工作、生活和情感内容,要更多地关注城市其他阶层以及农村等不同社会层次的题材。
(纪要内容按发言顺序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