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文艺作品技术与内涵,如何平衡
发布时间:2012-03-29 09:49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2-03-29

     内容为王

    一些大制作内容空泛

    全国政协委员、总政歌舞团一级演员黄宏:

    外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大于内容,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有一些形式的变化,但关键是看需求。比如说我之前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道具很简单,《打扑克》就是一把名片两张凳子,《装修》设置了四面墙,就把整个舞台的空间调动了起来。

    大制作、内容空泛,是目前影视艺术的通病,我推荐大家看一部伊朗的电影《一次离别》,制作并不大,却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好评,其实这也是我们应该走的路子。尽管大制作也能做出一些优秀的影片,但这是否是唯一的追求呢?不一定。我觉得我们更喜欢看温馨的、完美结局的小故事。

    艺术演出亟须“低碳化”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

    最近看了些节目,千篇一律的歌伴舞、舞伴歌,只见光怪陆离的大场面,震耳欲聋的喧嚣浮躁,唯独不见深入人心的思想和回味无穷的美感。现在舞台上高科技、大场面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令无数导演趋之若鹜,仿佛只有“天价”舞美才显气派。

    以前15万元创作完成的演出也可以在全国获奖,在全国演出上百场,现在的少则花一二百万,多则三五百万。是不是每场演出都要用电脑灯,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需要声光电、移山倒海的表演方式呢?我们并非不加分析地一味反对、排斥舞台和景观类的大制作,但没有必要各处都搞,最怕的就是“蔚然成风”、一哄而上,成为新时代的“样板”。艺术演出“低碳化”已经很迫切。

    演员才是舞台的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耿其昌:

    对于舞台艺术来说,布景、声光电用得好,就能对演员的表演起到恰到好处的衬托作用。但如果观众看完一场戏发出的感叹只是“这个布景太漂亮了”,那我认为是失败的,京剧舞台上最吸引观众的应该是演员,是演员塑造的人物。

    中国电影症结在于内容虚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一级导演陈国星: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当然是内容了,这个就不用讨论。

    一部真正的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是讲述一个基本故事,表达其中的情感以及价值观。今天国产电影不大受欢迎,根本原因是内容虚假,经不起深究。电影应该表现中国当下社会的环境以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但现在这样的电影几乎找不到。电影讲不出一个真切的故事,观众真正想看的东西拍不出,这是中国电影不能跟好莱坞竞争的根本原因。其实中国的观众看多了好莱坞电影,是非常想看真正触及中国社会的东西的,但现在却没有。

    技术很重要

    科技需与艺术完美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

    新的世纪,所有人都感觉到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必须是融合的,比如你手中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就都可以成为实现艺术效果的载体。高科技在艺术领域上的应用会创造出不可思议的效果,比如电影《阿凡达》。我就认为,各种艺术门类都应该善于学习吸收并利用科技手段。当然,科技与艺术需要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让人感觉自然,如果像油和水一样,总是分层的,看着就不自在。

    不应忽视观众的娱乐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郁钧剑:

    有些电视、电影、舞台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就可以定位在消遣和娱乐上,不能要求所有观众都喜欢接受教育。有些人看电视就是寻求一种休息和视觉享受,主流的和娱乐的作品应该有所区分,这是两回事,顺其自然就好。

    声光电能激发观众的想象

    全国政协委员、作曲家雷蕾:

    在不伤害艺术本体的情况下,舞台艺术应该有科技的介入,像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的大型歌舞晚会《炫》,运用后现代主义意识流的手法,突出强调色彩的意境感受。晚会的每个章节间均结合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设备,展现主题色块的染色效果,不断地给观众以突如其来的强烈视觉震撼,营造出神奇莫测的变化与梦幻般的舞台意境。如果没有这些声光电等手段的应用,可能就不能以华丽的色彩组合和抽象的结构效果,激发观众对艺术的想象。

    国产电影不该回避特技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一级导演冯小宁:

    现在国内的电影观众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决定了未来电影票房的走向,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特点。目前,美国大片的挤压是中国电影面临的最大困难,如何突出重围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美国电影能打遍天下的主牌就是特技,尽管他们的故事套路大同小异,但是他们的特技水平却达到了全世界不得不仰视的程度,真正控制了电影市场,完成了价值观的传播。在他们背后拥有强大的硬件、软件,而这正是中国电影人缺乏的。国产电影很少有像样的电影特效。在这个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市场上,我们没有好故事,也没有吸引他们的特技,必然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20年前我拍《北洋水师》时尝试过特技的使用,当时就发现其中存在的巨大差距和不足。这些年来我不停地摸索,从《黄河绝恋》到《紫日》,再到《超强台风》,都有大量特技的使用。但是,更多的中国电影多年来都在回避这一弱项,因为又费力又不讨好。回避和躲避,造成国产电影在这方面越来越“瘸腿”。今年《甲午大海战》将上映,这是国内第一部海战大片,会有大量的特效制作,是我和我的同行凝聚了20年实践经验,向社会交出的一份答卷。

 

 

 

屈  菡  王立元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