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司
艺术司
代表委员建言地方戏剧保护:留住老观众 吸引新观众
发布时间:2012-03-31 16:15 来源: 编辑:艺术司
信息来源: 2012-03-31

    地方戏剧发展空间越来越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传承危机日益凸显等状况,引起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提出建议,呼吁加大地方戏保护的力度。

    剧种同化引关注

    “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由罗豪才等1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关于抢救、保护、扶持徽剧艺术》提案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6年时间过去,徽剧状况并没有好转,剧团建制还从‘天下一团’通过徽京合并,变成了‘半个团’!”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剧协副主席侯露说,目前,徽剧存在被京剧同化的危险。据介绍,在剧目、声腔、曲调、念白以及行当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徽京表面差异不大,徽京合并后,剧种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徽京剧院的演员们在学习徽剧时的课程设置是一年基础知识、两年徽剧加两年京剧,演员长期同班、同台、同戏、同演,使徽剧艺术特质逐渐消解,与京剧同化合流。“这种条件下徽剧很可能变成‘徽不徽,京不京’,这对徽京两个剧种的艺术发展来说,都是悲剧。”侯露说。

    “随着文化体制、机制的变化和事业单位改制不断深化,以及戏剧演出市场的萎缩,地方戏剧专业团体在不断减少。”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勋儒告诉记者,以云南省为例,目前全省专业滇剧表演艺术团体从原来的33个减至4个,其中仅2个有完整建制;专业花灯表演艺术团体,有完整建制的从原有的42个减至7个。仅存的几个剧团现有艺术生产场地和办公场所多为上世纪50年代所建,设备老化、设施不配套,有的剧团甚至没有固定演出场所。加之剧团日常创作演出业务经费欠缺,剧团运营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在传承中创新

    地方戏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愈加凸显。2011年5月,侯露随全国政协京昆室在安徽调研,看到徽剧艺术的现状,专家们都很担忧。据侯露介绍,目前,故宫博物院中存有大量清廷“升平署”徽剧材料,这些当年用徽州话记录下来的珍贵资料,记录了数百年前徽班进京时留下的剧本、演出实录、舞台动作程式等。这些只能依靠老艺人的记忆才能勉强得到整理的史料,随着老艺人年纪的增长,拯救的机会已经所剩不多,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将会使这批文物成为几乎无法详细解读的“天书”。“我希望成立专门的攻关小组,组织老艺人根据记忆将这些史料转换成普通话,并将史料中记载的场景进行重现,录制成影像资料进行保存。”侯露说。

    面对后继乏人的局面,陈勋儒建议,国家应把地方戏剧艺术传承振兴纳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大盘子”,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地方戏剧艺术传承与发展规划,明确传承、管理、投入、保护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传承发展有法可依,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加强现有地方戏剧专业院团建设,加大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为传承振兴地方戏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地方戏剧目创作上要与时俱进,充分借鉴和融合声、光、电等多媒体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新题材、新故事、新剧目,丰富表演内容,推动戏剧创作与现代生活接轨,创作出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能吸引群众眼球的优秀剧目,让观众回到剧场;同时要挖掘整理一批经典传统剧目,重新包装后推向演出市场,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

    加强引导 培育市场

    在很多城市剧场和农村广场式舞台演出中,地方剧种观众群体呈数量减少、年龄老化的趋势,据统计,超过80%的观众是中老年人。由于剧目内容与形式创新少,难以吸引年轻观众,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送戏下乡及免费看戏习惯,使戏剧演出有观众无市场,戏剧演艺市场发育迟缓。

    “其实,院团也想走市场,但市场在哪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认为,观众的消费能力也是制约地方戏发展的因素。“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依旧有着最广大的观众群,还是老百姓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但随着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与多样化消费选择的出现,戏剧观众减少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年轻观众群体数量锐减。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突出,在农村却有着较好的观众基础。城市演出剧场设备完备,不乏买得起票有能力看戏的人,但鲜有人看;农村想看戏的人却没条件、没有消费能力去看。”她说。

    “粤剧在乡下特别受欢迎,在平时也是火得不得了,有戏看就像过节。”倪惠英认为,培养观众基础,教育引导是关键。2003年以来,广东省粤剧团连续组织“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让大学生接触到高水平、完整的粤剧艺术。针对大学生青年群体特别创排的粤剧《花月影》,唯美时尚、极具现代感,很多学生看后纷纷表示,原来戏曲艺术不是“老古董”,而是如此精美。“所以,不是学生不懂、不想看,而是一直没有引导他们去欣赏、去领悟。”

    倪惠英建议,政府应采取公共文化服务采购形式,深入广泛和持续性地送戏下乡,培育和带动整个演出市场。“实际上,公益性演出可以发挥传承保护艺术、培育市场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初期的公益性演出可以对后续经营性演出起到带动效应。”同时,院团的理念和观念也要更新,即创作要实现由单一创作到“经营艺术”的转变,研究市场在哪里、观众在哪里的问题,创排具有时代特征、符合观众口味的新剧目,让传统艺术在经营性演出和市场化道路中发展。

 

 

刘修兵  王连文  王立元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