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法规司
政策法规司
改革发展动态第246期
发布时间:2014-03-11 16:19 来源: 编辑:政策法规司
信息来源: 2014-03-11

改革发展动态

 

 

246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改革指导处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资讯部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20143月11

※两会聚焦※

张斌:拟推动筹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银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张斌表示,如果能够成立专业化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银行,将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正在积极协调,推动筹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银行,成立首家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的金融机构,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开创新的模式。(来源:中国经济网310日讯)

※要闻摘报※

蔡武:文化部对“一窝蜂”、“大跃进”等现象高度警觉

近日,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一窝蜂”“大跃进”,以及文化产业园区“借壳圈地”等现象,文化部一直高度警觉和防范,并开展专门调查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下一步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管理,一方面是提升门槛,进一步推进动态管理,强化退出机制;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少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存在的内容不足、缺少特色、品牌效应不够等问题,将加强指导和扶持,促其转型升级,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做实、做强、做出特色。(来源:文化部网站310日讯)

※演企视窗※

陕西演艺集团:用体制改革夯实院团发展根基

2014年初,陕西演艺集团获得“第二届陕西文化企业十强”称号,陕西演艺集团总经理张民当选“陕西文化产业十大领军人物”。转企改制以来,陕西演艺集团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成为拥有10家子公司、从业人员850多人、资产总额达1.73亿元的全国先进文化单位,成为陕西“演艺航母”。仅以旅游市场的开拓为例,2013年将“文化与旅游结合”不仅是陕西演艺集团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成为各子公司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集团杂技团成功与阳光丽都签约,《大唐盛世》实现驻场演出,全年演出240多场,演出收入200多万元,观众达6万人次。与西安古都大剧院成功续签5年合同,《大唐宫廷乐舞》将持续实现效益。(来源:文化传通网311日讯)

※热点话题※

艺术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近期,一项针对50名艺术专业毕业生以及他们当年的任教老师的调查显示,约56%的毕业生有稳定的职业,或是进入国家级乐团、剧院,或是签约大型演艺公司;剩下的近一半毕业生没有稳定的职业。对于艺术生就业面临的各种困难,究其原因,成名或者成功太难成为最大的阻碍;市场较小、机会较少、艺术人才与就业市场供需极度不平衡,也是阻碍发展最大的客观因素;而薪酬、待遇较低,投资大回报少也会影响艺术生从事艺术行业的热情;此外竞争压力大,工作强度大,行业面临市场升级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来源:《中国文化报》36日讯)

※市场动态※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票价百元 民营机构主办

由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K11 Art Foundation联合主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38日起在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举办,首日共有3500名观众入场观展。据悉,该展览在引发观者如潮的同时,也显示出与其他国际艺术展不同的地方:展出场地并非公立美术馆,而是在某商场地下三楼;主办方是民营机构;观众更是有100元入场券的门槛。该展览的成功举办表明,除了公立美术馆办展外,应该鼓励更多民间机构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办展;而灵活多元的办展方式,也将让更多世界级艺术珍品有机会走近中国的民众。(来源:《解放日报》310日)

※地方动态※

浙江鄞州:首创“城乡演出院线”新模式

浙江省鄞州集士港镇的广德湖剧院拥有完备且先进的设施,可以容纳任何专业团队演出,但维护费用一年至少需要500万元。经过多次调研,集士港镇政府参照电影院线模式,请城里的专业演出公司来管理、运作乡镇影剧院。去年8月,集士港镇政府牵头与逸夫剧院正式签订5年合作协议,委托管理后,镇政府只需支付150余万元的运营补贴,而这笔补贴还将同时转化为公益文化卡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而逸夫剧院需保证每年有60-70场高品质文化大餐供群众分享。据测算,联姻后已省去剧目引进成本近40%。今年鄞州区还准备以此为样本,在全区多个乡镇推开这种模式。(来源:浙江在线310日讯)

※文化产业※

郑州实施文化产业“双优”工程

日前,郑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制定了《郑州市文化产业“双优”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在郑州市实施文化产业“双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优)工程。方案指出,郑州将做大做强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郑州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到2020年,把郑州市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左右。(来源:《中国文化报》311日讯)

※公共文化※

海淀文化惠民背后的经济账

海淀区演出联盟成立于20121224日。演出联盟成立后,先后承办了中关村金秋演出季和海之声新年演出季,目标是文化惠民和拉动文化消费增长,其中的关键是对演出项目的补贴和惠民票的补贴。项目补贴是补贴给主办方,海淀演出联盟的会员可以直接申请,非联盟会员需通过演出场所提出申请。项目补贴是为了让主办方在资金困难的前提下,能够引进高质量的演出;惠民票补贴则是按照演出票价给予补贴。截至今年115日,两大演出季共投入项目补贴645万元,补贴演出项目275场;惠民补贴643万元,提供文化惠民票4.6万余张;撬动演出票款总额1503万元。(来源:《北京商报》310)

※标题新闻※

◆打造青海特色文化产业升级版(来源:《青海日报》310日讯)

◆重庆大渡口区投资30亿建创意产业园(来源:《重庆日报》311日讯)

◆冯骥才:“文化产业园比文化产业大”现象需改正(来源:新华网310日讯)

◆酒泉重奖优秀文化产业项目(来源:《甘肃日报》310日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文化发展动态和简报”。

欢迎将相关素材和意见建议发送至邮箱:wenhua@ce.cn

赠有关领导同志参阅

 

主编:邹一鸣 成琪 责任编辑:邵希炜 倪坤晓 联系电话:010-8353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