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党建工作 > 统战群工
统战群工
如何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服务青少年的教育功能——来自故宫团员青年的建言
发布时间:2006-08-25 10:28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06-08-25

    2006年5月18日是我们迎来的第3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和青少年”。博物馆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文化殿堂。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服务青少年是其中一项重要使命。因此,故宫博物院团委于5月16日,邀请部分团员青年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围绕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展开讨论,并对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进行了探讨。座谈会由团委书记汪亓主持,与会人员有王光尧(古器物部)、章新、达微佳(资料信息中心)、赵鹏(古建部)、孙淼(展览部)、高飞(文保科技部)、祝萌(工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不囿陈规,气氛热烈。 对于博物馆和青少年的关系,大家一致认为博物馆应该不遗余力地发挥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在今后为社会发挥何种作用,一方面取决于专业知识的强弱,一方面取决于人文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的培训可以通过学习,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获得一定提升,人文素质的培养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积累。从长远来看,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忽略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对于博物馆而言,教育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青少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自觉地加以学习。博物馆的职责之一就是要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推动国家发展中前进的步伐。针对青少年,博物馆要在短期参观博物馆、浏览网页的时限内,迅速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并保持终身。博物馆在发挥自身教育功能时,不能摆出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而要采取平易近人的方式,使青少年容易接近对于他们而言在时间上、空间上有很大差距的传统文化。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青少年接受信息的渠道、途径是多元的,我们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层次,在宣传、展示手段、展示内容等诸多方面多做工作,把他们能聚拢到博物馆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谈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就不能不谈到实现这一功能的手段与方式。作为博物馆,最能有效实现教育功能的形式便是各种各样的展览,通过所收藏的种种历史物质文化资料的陈列,启发青少年的兴趣。然而,展览同样困扰着博物馆。到底什么样的展览能够吸引青少年的关注,能够更好地完成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职能? 展览的内容主要是各个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的特点而定,但是在确定展览内容的同时,博物馆应该考虑接受群体的需求。一个具有很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展览,如果没有观众参观,那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浪费。当然,展览不能完全服从于观众的需求,那样就无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的引导作用了。

    这里只是强调,如何找到能够发挥博物馆藏品优势、又能引起青少年及普通观众兴趣的契合点,是博物馆举办展览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展示形式是展览内容的外延与辅助。内容再有价值、再有意义的展览,无法留住青年人的脚步,就意味着它所希望发挥的教育功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展览形式日益成为博物馆展示中的重要内容。根据青少年喜新尚奇、活泼好动的特点,许多博物馆在展览中增加了与展览内容相关的视频播放、触摸屏,使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展览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的古陶瓷研究中心展厅里,利用视频播放一个如何制作瓷器的动画片,吸引了许多青少年驻足观看,较好地达到了实现教育功能的目的。此外,增强展示的互动性同样令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在上海博物馆,他们将铜钱翻制成硅胶模子,再让前来参观的青少年把石膏灌入硅胶模子,最终将石膏制成的“铜钱”带回家去。虽然增加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宣传工作对于博物馆而言,同样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当今国内大多数博物馆较为薄弱的环节。没有深入到位的宣传,博物馆的工作、展示内容不被青少年知晓,自然无法引发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更不用谈传统文化了。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凡对那里有过了解的观众都会知道他们馆藏的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毛公鼎,他们采取的是将一个极小的点无限放大的思路,利用两件文物便让普通人把传统工艺品的精湛技巧明确地记在头脑之中。可见,宣传对于博物馆而言的重要性。当然,除去“点”的宣传,博物馆的宣传工作更要有层次感、立体感。因为青少年的文化层次、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的群体需要有与之对应的宣传内容,便于他们接受新的知识。立体感是指在宣传的时候,不能只简单介绍展览或文物的基本情况,应该从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多个角度加以诠释,让观者能够通过展览或文物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故事、文化内涵。任何一个展览的目的都应是将所陈列的文物反映出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人文信息的信息点,有层次、有条不紊地传达给每一位观者,通过这些“点”数量的增多而连成“线条”,进一步扩大形成“面”,让观看过展览的人对所见到的文物留下深刻印象,对它们反映出的内涵有一个“面”的了解,引发观众的兴趣,实现或部分实现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 毋庸置疑,在当前的博物馆自身存在某些不足。

    首先,一些博物馆缺乏“博物馆”意识,对自身本应具有的教育功能淡漠,直接导致丧失青少年群体的关注。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要强化自身的“博物馆意识”,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对传承文化、对保藏的文物价值的展示负责。其次,在举办展览时,要摆脱以往“以我为主”的选展思路,应该进行换位思考,到底青少年及其他观众需要什么,到底采用何种形式、组织何种内容的展览能够切实将他们吸引到关注传统文化,进而热爱传统文化、自觉学习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筹备既能具有引导群众关注传统文化,又是群众心目中的传统文化焦点的展览,才会达到双赢的实在效果。其三,加强宣传工作是落实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一些博物馆有许多同行认为不错的展览,但是不能得到受众面的关注与认可。原因之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不佳。当前流行“包装”一词,宣传也是“包装”的一种方式。如何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传递展览所包含的丰富信息是博物馆界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在宣传中,突出“亮点”是一个有效手段。如果宣传只有平铺直叙的官样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写的人不会有激情,看的人同样一扫而过,不会留意。如果通过电视、街边广告标牌、网络、报刊等媒体,对博物馆的工作以及举办的活动、展览的突出特色进行重点宣传,由一个或几个“亮点”形成主线,再由各个博物馆的主线逐渐构成覆盖全社会的“面”,才会真正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