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
金秋九月,胸怀“深入农村,奉献基层”之鸿愿,来自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机关、中国交响乐团、中国民族乐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化青年走基层”第四团一行10人,来到山西省娄烦县开展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一星期的时间里,队员们深入一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大家真情投入,肯吃苦、勤学习、充分利用在基层的每一分钟时间开展工作,收获良多。
一、娄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述
娄烦县地处太原市西北部,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条件不佳,故而文化发展情况也相对落后,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其保护工作与发展状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2009年4月,山西省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对娄烦等5个县区进行了普查。已入选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七项,分别是口头传说和表述类——《西游记》在娄烦的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和传统戏剧类——娄烦道情,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类——娄烦剪纸,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娄烦四月二十五古会、常家坡村社火活动、河北村三月初八花会、峰岭底村四月初八古会。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调研小组住进娄烦县庙湾乡常家坡村村民家里,与当地农民百姓同吃住同劳动。我们走访居民,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和民生状况;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为村里小学唯一的学生捐赠学习用品,教授绘画、音乐等课程;与村民联欢,演出歌舞晚会等。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组,我们重点考察了当地非遗情况,拜访了闫奶奶、李補花两位老剪纸艺人,小组还特别向县文化局郭局长了解情况。通过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实地踏查,我们掌握了一手材料,结合本职工作我们亦思考出一些保护非遗、弘扬传统文化的想法与建议。
二、娄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与资源特点
结合普查资料及实地走访、调研,我们认为娄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呈现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娄烦县在非遗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
1、现代文明、城市化进程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活与传承离不开孕育它生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当传统民间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土壤时,作为传统社会文化表达方式的传统文化也就陷入了传承的危机。娄烦县亦是如此。水库库区移民、青壮年外出打工求学,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民俗活动无法延续或者参与人数逐年减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改变,使得传统的文化艺术很难被青年一代接受和欣赏。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通过田间调查、入户访谈,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娄烦县尚未普及。我们走访村民问到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清楚、不太了解;还有一些年轻人回答听说过,但认为是过时的、没用的东西;在采访到剪纸老艺人时也发现,他们对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名词非常陌生。我们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目录清单》里看到,所普查到的项目类别只有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民俗三大类,传统音乐、戏曲、手工技艺等项目都还空缺,在已普查的三大类中,缺乏规范的选择标准,如在数量众多的112个传统医药类中,所涉项目偏广、偏杂,缺少公信力。在认定方面,目前,娄烦县还未有项目入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已认定的7项娄烦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还未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档案缺失,传承机制还未建立。
(二)口头传说、民俗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市场开发潜力不足
1、民间故事题材多样。古老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特色,让娄烦这个地方拥有了丰富的民间传说与故事,不仅有地名传说、人物传说,还有丰富的民间谚语、俚语、俗语、歌谣等。如《西游记》故事在娄烦的民间传说等。
2、民俗活动独具特色。娄烦县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且受佛教影响较深。佛教在娄烦境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和碑石记载,唐时境内佛教已相当兴盛。这里佛事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打会、送忏、发引、祈雨、打孔雀、祭白雨、祭仔方、谢土等,其中尤其以打会、祈雨、发引声势浩大。
3、民间游艺丰富多样。在娄烦,民间的体育、竞技游戏非常丰富,且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如“弹谷谷”、“碰拐拐”、“订油儿打瓦”、“抓石子”、“跑旱船”、“打岗”等,民间流传非常广泛。
(三)剪纸可作为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
1、群众基础好。娄烦县人民心灵手巧,在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方面独具匠心。其中,最吸引我们目光的当属剪纸艺术。剪纸最早起源于古人的祭祖祈神活动,后来发展成为女红的必修技巧,据考证已经传承两千多年,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当地老艺人的代表李補花老人虽已年过七旬,但仍耳聪目明,反应敏捷。她的剪纸作品小到手掌心、大到几平米,图案丰富、大小不一,有象征吉祥的花、鸟、鱼图案,有系列祈福的十二生肖、八仙图,最传神的莫过于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如毛泽东头像、出生于峰岭底村的革命先驱高君宇头像,甚至自己剪纸时的模样也被她逼真的剪成了作品。此外,李補花老人还擅长将各种字、画组合成生动的“艺术字”,还自制剪纸名片,把自己的头像、姓名和手机号码设计在一起,美观新潮、创意无限。
2、急需传承保护。当地剪纸艺术风格质朴,从作品来看属于时代相传的传统技法,历史底蕴深厚。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剪纸艺人的年纪普遍偏大,无后辈或是徒弟专门学习。老人表示,最担心的是自己百年后,把这门传下来的手艺也带走了。究其原因,是剪纸还没进行市场开发,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用村民质朴的话来说是“这门手艺不能养家糊口”,充分反映出娄烦的剪纸艺术在传承中保护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对娄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一)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传统文化
中国剪纸早在2009年便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剪纸作为产业进行生产性保护在多地已有成功案例。娄烦县历史底蕴深厚,民间传说故事众多,剪纸技法精湛,都为生产性开发保护提供了内在生命力和不竭发展源泉。建议借鉴河北等地剪纸产业开发的成功案例,借助当地“一山、一水、一名人”的旅游开发优势,将剪纸元素作为文化符号和创意要素,融入旅游品、创意产品开发之中,既保护和传承剪纸文化内涵,又能发展剪纸创意产业,大力推动剪纸及相关产业的开发保护。
(二)分门别类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总体来看,娄烦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有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需要保护和开发。建议根据娄烦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分门别类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在对剪纸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同时,建议针对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特别是当地的民歌和道情,并对老艺人进行录音、记谱,并整理出版成书;针对民间游艺类项目,将进行游戏工具的适当改造,进入校园宣传,让孩子们娱乐健身、趣味传承;针对传统民间文学,继续搜集整理,以此实现保护、传承、开发、创新的良性循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促进当地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造福一方百姓。
(三)突破瓶颈,娄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将大有可为
通过考察,我们注意到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难能可贵,这使我们每一位团员都甚为感动,大受鼓舞。目前,制约当地非遗事业发展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瓶颈,两个循环不畅。一个瓶颈是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能力建设问题;两个循环不畅是保护、传承、开发、创新的良性循环没有建立起来,业务干部与普通民众的良性互动循环没有建立起来。这引发了我们大家的深深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专家把脉,相关工作人员建言献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需要我们文化主管部门用长远眼光和创新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常家坡村闫奶奶正在剪纸
褚爱华的笑容
给老乡发慰问品
集体交流学习
老乡观看表演
交谈
折纸
我们与娘俩儿
现场教学
与村学校老师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