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党建工作 > 统战群工
统战群工
美丽杜交曲文化新城镇——文化青年赴山西省娄烦县第八团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13-12-18 03:48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3-12-18

 

 

   

 

9月25日,第八团来到下石家庄村小学,这个小学是村庄唯一一所学校团员们为孩子们上了堂互动性极强的文化交流课

 

 

    9月22日-27日,文化青年赴山西省娄烦县帮扶活动开始。我们是“第八团”,驻地为娄烦县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团长是恭王府丁瑞,团员有中国歌剧舞剧院祖志凯,文化部离退中心李飞,中国艺术科技所许立勇,恭王府岳雨珂、贾梦、南楠、石爽、祁浩庭、何晓、王玺阳,文化部团委唐璐璐。6天的时间里,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作,现调研总结如下。
    从太原刚一过娄烦县的界限,就非常精准的收到此次调研目的地——杜交曲镇书记曹文杰给我们发的短信:恭喜你成为杜交曲镇的荣誉公民......欢迎您来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山水娄烦县、生态社交曲。周王绘图有楼烦国,楼烦、林胡、东胡在历史上被称作三胡,曾作为一个民族而独立存在。隋朝设楼烦郡,唐代设宪州。1971年建县。孙悟空、常遇春、单雄信、罗士信等人物的传说依然流传。一山一水一名人是今日娄烦之品牌,云顶山、汾河水库、高君宇。杜交曲镇位于县城东南,人口9260,行政村13个,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党员396人。思路是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文化铸镇。目标是打造生态走廊、鱼米之乡、流水人家、药材之场,实现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三农上一个新台阶。建议你去:水库大坝、东山生态园、石楼山主峰、圣水柏塔、庆善村、小白石村、程家岭、常里岩村等以及田间地头看一看。
    “娄烦”,这个曾经拥有着悠久文明的地方,这个曾经古老的“民族”,这个被呼喊了数千年并具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名字,一下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接下来6天的行程,我们“第八团”基本是围绕这条短信的内容进行的,经历着从一个“文化青年”到杜交曲“公民”的蜕变。娄烦,我们来了!
    一、杜交曲镇新农村建设现状以及问题
    “周王绘图有楼烦国”。现在的娄烦虽然是属于太原的市属县,两者距离也只有90多公里,可仍然可以听出来两地的口音还是有很多不同。从太原西行一路基本都是盘山道,娄烦地处吕梁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1′—112°02′,北纬37°51′—38°13′。这样典型的干旱少雨北方山区,没想到从杜交曲镇政府下了公路往下一拐,就是一条慢慢流淌的小河与上游一座水泥的大坝,虽是初秋可是倩丽的水乡美景映入眼帘,可以想象当年娄烦文明有着山水支撑才能这样久远。娄烦全县辖8个乡(镇),位置最东的就是杜交曲镇,位于汾河水库的东北岸。我们住的下石家庄村位于汾河水库的下游,依山面水,可谓是杜交曲镇的典型代表。
  杜交曲首先多水。娄烦位于汾河中上游,1958年修建的著名的汾河水库就在杜交曲镇。我们从住地下石庄村往上游走了大约30分钟,就来到了水库大坝,高达数十米的堤坝,宏阔的水面,比北京密云水库还看似辽阔。汾河水库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于,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26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9秒立米,设计洪水流量3670秒立米,总库容7亿立米,设计灌溉面积149.2万亩。汾河水库是娄烦“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的有力支撑。此外,娄烦还多泉水。我们住的下石庄村村民家里每天用的都是山泉水,村边的鱼塘也是山泉浇灌而且日夜不停。杜交曲镇还有一处风水奇特的“圣水柏塔”。第八团在9月26日下午爬上山顶找到了“圣水庙”,庙是在山上直接开凿的,里面是石头的墙壁和屋顶,最里面有一口山泉,水质很清甜爽口。
  杜交曲其次多山。娄烦地处吕梁山区,杜交曲的山以丘陵为主,可谓万水千山一分田,至今很多自然村仍然在山上。这里的山虽然距离水库较近,但水不可能浇到山上,土质比较贫瘠也比较疏松。而且由于修建水库很多村都搬迁到河边、山边居住。我们住的下石庄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整体搬迁村,依山面水,村子的有些地方等地都是直贴着山建的,尤其是村边鱼塘场地就是对山体进行九十度垂直的人工作业形成的,裸露在外的是黄红色的泥土。如果这样的“土”山不种树,缺乏钢筋水泥等现代防护的斜坡很容易产生泥石流,而直接面对河的下石庄村子实在是太危险了。可以说,想下石庄这样依山傍水的村子,生态不仅是发展问题,而是致命问题。
  杜交曲可谓“万水千山一分田”,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之下,基本没有工业,至今很多自然村仍然在山上。9月26日上午第八团走访杜交曲镇的银洞咀村就在山顶,在盘山路上开车大约需要二十多分钟。路上到处是秀丽风景和梯田,山上所有村民都住传统窑洞,如果下山,只能靠走路,大概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镇上。如果赶上雨雪天,村民根本无法下山。这个村子一共30个人,很是穷苦,今年庄稼基本都被冰雹打了,几乎没有收成。我们给几家比较贫困的捐了款,还给部分村民拍了一次成像的照片。中午在村长家吃饭,因为没有桌椅,队员们就在院子里蹲着或者站着吃。村长家里把舍不得吃的火腿和猪脸肉也分给我们吃。村民十分淳朴。与自然山水形成对比的是物产较少,农作物基本上以土豆、玉米为主。我们所在的下石庄村由于修水库被占了耕地,全村人均几分河滩地,种的基本上是玉米,第八团与村上赵书记家里的三个人一道,没用一个下午就把他家整个的玉米地收完了。下石庄村委会主任曹春亮介绍说:(我们村)没有资源,没有耕地.1958年修水库,占了2万多亩良田,为了保护水源地,2002年又退耕还林 ,太原吃的(就是)这个水。我们村1万亩地水淹了,没有耕地怎么生活,几届政府很难解决。有一部分人好闲 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大部分人在村里打牌。
    杜交曲镇的教育情况是,镇里有三个小学,下石家庄村只有一个小学。现在是老师多,学生少,有点条件的都去县里上学了,青壮年基本也都去城里打工了,留守儿童基本没有,希望工程项目基本没有,一般企业等对口扶持的比较多。25日上午“第八团”去下石家庄小学支教,小学从学前班到六年级一共三十个学生。团员祖志凯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还有小朋友自告奋勇上台献歌。岳雨珂介绍恭王府历史,和石爽一起教小朋友拓“福”,南楠和贾梦负责拿一次成像相机给小朋友和老师每人都拍了一次成像照片,两个小朋友配合何晓和王玺阳动手拼四合院模型。小朋友们还在恭王府明信片上写下了自己的梦想和心愿。第八团给小学捐助了很多文具图书和学习用品。
  “保住老百姓的青山绿水就是我们最大的成绩”。这是杜交曲镇书记曹文杰与下石家庄村委会主任曹崇亮不约而同反复强调的句子。在自然生态与现实发展之间,杜交曲镇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与做法。
    二、杜交曲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以及经验
    1、生态立镇
  生态是杜交曲的立镇方略。几千年历史的娄烦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离不开这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治水治山是娄烦的根本。治水国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了全国有名的汾河水库,所幸治山方面更不乏当地能人,一个因造林而闻名全国的人物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他就是下石家庄村委会主任曹春亮,2万亩荒山变绿与并不高大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背后是一排闪亮的头衔:全国劳模,第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省城十大诚信模范”,山西省农村改革发展功勋人物,2010中华宝钢环境奖生态类优秀奖,获奖资料是这样描述的:曹春亮,他于1997年放弃经营良好的工程公司和运输业,回到娄烦县投身于植树造林治理荒山。2000年,他购买了汾河水库以东的2.2万亩荒山,组建了娄烦县东山生态建设基地。截至2009年年底,曹春亮和他的伙伴们共完成万柏林环城林带1000亩、万柏林万亩生态园2000亩、小店区太长高速公路林带60公里、杏花岭东山生态园绿化1800亩,总治理面积达1.4万亩,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26日下午,第八团26日下午第八团登上这片2.2万亩的“东山”,26日下午第八团爬上了这个叫做“东山”的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可是从山顶往下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柏树,有上万亩之巨,而且基本上以最近一二十年栽种的居多,面对如此大面积的造林与这样浩大的工程,很难想象当初荒山秃岭的样子。如今,树多以长成,掩映其中的还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别墅”的建筑,当地人说那是给游客住的“木屋”。当地人都是住土炕的,我们住的村民家里就是。这些建筑的主人——曹春亮,显然并不只是想种种树就完了,他还有更好的打算。
  2、旅游兴镇
    曹春亮的算盘就是带领全村搞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让曹春亮念念不忘的是他在新疆的旅游经历:一条大鱼打上来烤熟就要240元,我们的鱼比他们的好多了。曹春亮已经和县国土局说了,搞个大礼堂,打造成渔村小镇,发展农家宾馆。此外他还有更大的想法,把后面的山搞成“花果山”。娄烦盛传是《西游记》里美猴王的原型——“孙悟空”和尚的故乡。
    村主任曹春亮的想法与镇里的规划极为合拍。杜交曲镇的曹文杰书记,人如其名,公安出身,可谓文武双全,那条介绍娄烦极具文采的短信,就出自他之手。曹书记跟我们座谈时说,想把下石庄村建设成“生态走廊,鱼米之乡”“山上种药,山下土豆”。希望能借助汾河水库,在水库周围搞点旅游产业,比如冬季滑雪场和冰雕,夏季玩漂流,引水渠美化环境,建设“流水人家”,农家乐等。2014年这里将会通火车直接到娄烦县,希望能招商引资,打造新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3、产业富镇
    在娄烦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县”的整体框架之下,杜交曲镇也有一些自己的尝试。首先在农业上注重科技含量,尤其注重经济作物的引种。曹文杰书记心中的想法是“山头绿化”“河滩种菜”“山上种药,山下土豆”。现在2万亩荒地,重点想搞黄芪、对黄等药材,每公斤市场能卖到240元左右。 座谈时,镇里的强副书记和村里的赵书记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这里一共有9个土豆品种,每个品种只能种三年,实验看哪种更适合这里种植。其次就是发展加工业,希望能形成药材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三产方面主要是围绕汾河水库,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搞好文化旅游产业。下石家庄村算是镇里一个试点村,建了300多块文化墙。但是曹文杰书记也坦承这里的文化并没有加工与形成链条以及产业。
    4、文化铸镇
    娄烦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可以说是娄烦几千年来的灵魂。东山上就有“女娲补天”景点以及关岳庙等。下石家庄村算是镇里一个试点村,有300多块文化墙,从“二十四孝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名言,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等当代表述,可谓包罗万象。拿曹文杰的话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已经注入。“文化墙”的外侧就是一个硕大的广场,正在铺装水泥地面,已经安装好了和城里一样的体育运动设施。值得一提的是,下石家庄村是曹春亮自掏腰包几百万给村里修公路、建村里的公共设施、补助学校。
  下石家庄以前是上访村,曹春亮接手后先从面貌上抓起,拿他的话说是:打扮下姑娘,才有好小伙来追求;“文化墙”上什么都要有,传统文化加现代文化,有古时孝道的、弟子规的,也有反应“十八大”的;把偷东西的下地狱手被割掉了,画壁画上,尽量不动用派出所,派出所找他会记仇,文化教化不会(记仇);每个人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谁家有大病,能治好我们就出钱,还可以找政府,让人家感动。七月十二庙会搞文化,还能让农民摆摊致富。现在村里尝到了文化的甜头,村风村貌在县里好的,没有上访。而让曹春亮最引以为豪的是: 这个以前娶不到媳妇的村子今年定了6个外村的姑娘,嫁出去的媳妇都往回走
    三、杜交曲镇新农村建设的出路思考
    1、打造“娄烦”生态文化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工作之一,而目前在基层发展中,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相应扶持政策缺失等状况。“生态”某种意义上成为“贫穷”的代名词。首先,目前基层尤其是偏远乡村仍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与产业链条下,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很难实现。其次,生态涵养区等对区域主体功能的定位,从财政补助角度很难解决当地的根本问题,补助相对较少;同时,授人以“渔”的体制机制比单纯的补助更重要。在此背景下,娄烦应该结合区域特色,走“文化经济”之路,借鉴“曲阜经济文化特区”等模式,强化与文化部等对口支援部门的联系,探寻“娄烦”生态文化发展模式,尽早“脱贫”。
    2、融入太原文化经济圈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区隔,娄烦对于省会城市太原的依附度没有很强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环太原经济圈或者历史文化生活圈,将娄烦区域发展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太原的整体发展布局之中。
    3、建立人才合作机制
    目前娄烦的发展还处于“能人”经济的初步发展阶段,从长远来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发挥娄烦对口单位的人才优势,在智力支持、项目运作等方面引入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
    4、转变扶持方式方法
    对于娄烦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对其帮扶不是走过场,搞形式。察实情、出实招、见实效,是对口帮扶的根本。“给资金不如给项目,给项目不如给政策”。对于娄烦这样具有特色发展的区域,如何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促进其转入循环发展的健康轨道上来,示范意义明显。
    总之,六天的时间里,“第八团”每一个团员的心中都装的满满的,有对杜交曲老乡真诚的眷恋,有对娄烦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娄烦,我们期待着“古貌”谱新曲,文化造新镇。

 

9月22日下午,我们第八团抵达山西省娄烦县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当天下午在杜交曲镇文化站与村干部进行交流,充分了解下石家庄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村的民俗文化情况,并进一步讨论研究未来几天调研活动的有关事宜。

 

9月23日,第八团采访下石家庄村曹主任和赵书记。他们为了村庄经济文化发展,自掏腰包修路、办学校、建设医院,很令人敬佩。

 

9月24日,在杜交曲镇文化站,恭王府青年教村民”,村民们十分高兴,不一会儿就排起了长队,争先恐后将福带回家

看着村民们拿着拓好的“福”字,第八团团员们也充满了成就感与喜悦之情。

来自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的岳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在游戏与互动中,孩子们掌握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历史知识

团员们带着知识和礼物与孩子互动,孩子们玩得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