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领导活动
领导活动
推动学科建设 促进科技发展——单霁翔为《中国文物科学研究》致创刊词
发布时间:2005-12-28 14:04 来源: 编辑:汪淼
信息来源: 2005-12-28

    我国文物界的综合性理论期刊《中国文物科学研究》问世了!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的诞生,顺应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我国文物保护与科学技术联系日益紧密,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深厚历史积淀的文物保护越来越依靠现代科学理念、技术手段和创新体制的发展趋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的创刊,不仅会为我国文物学科理论建设和发展再增添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一定能够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配合我国文物保护的中心工作,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促进科学进步,不遗余力地推动文物事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物事业得天独厚,任重道远。当今之时,广大文物工作者担负着推动我国由文物大国向文物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的重任,面临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宝藏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我们既有大可作为的良机,又受到无法回避的巨大挑战。但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应该继续尊重传统,重视实践,更应该重视理论,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积极开拓;要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客观规律,重视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努力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科学的理论体系,再用新的理论指导、推动新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充实文物工作的科学内涵,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现代品格,让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为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学贵在求真、重在创新。《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真实,其发展壮大在于不断创新。刊物应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力戒虚妄浮滑;要捕捉当今文物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就,力求反映科学发展前沿,及时报道国内外文物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成果、新进展;要鼓励交叉科学研究,以借鉴不同领域和学科的思维模式,突破专业局限,丰富文物科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科学起源于探究,勃兴于交流。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有利于学术灵感的产生和学术信息的整合,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中国文物科学研究》要鼓励探索精神,提倡建立在对话主体完全平等基础上的学术争鸣,为开展文物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海纳百川的自由论坛,真正做到开拓视野,启迪智慧,繁荣学术园地,促进学科发展。

    科学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中国文物科学研究》要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精神,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融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可读性于一体,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这对于提高办刊水平,活跃学术气氛,沟通作者与读者,向文物界乃至全社会广泛传播最新的文物科学信息,引导大家关注祖国文物,热爱科学技术,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相信,有广大文物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作坚强后盾,有千千万万读者的支持和呵护,有一支学有专长、勤奋敬业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中国文物科学研究》一定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我国文物期刊和科学期刊园地一朵盛开不败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