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省政府《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安徽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安徽省大力实施“七大工程”。
系统顶层设计工程。一是开展抢救性挖掘整理。对地方戏剧、曲艺进行全面调研,摸排情况,建立数据库。二是完善政策体系。科学编制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实施纲要。完善土地利用、金融资本、人才发展、基础设施、市场运营等政策举措。三是加强资金支持。设立省、市、县三级戏曲传承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向基层、落后地区倾斜。逐步设立戏曲人才、剧目创作、戏曲演出、非遗保护开发等专项基金。
分类保护开发工程。一是实施保护计划。将普查摸排出的地方小戏、曲艺,通过文字、图片、音像、数字等形式固定下来加以保护。二是实施传承计划。将现存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地方戏曲,通过资金、人才、创作等扶持,鼓励其传承延续。针对不同剧种制定实施专门的传承方案。三是实施发展计划。选取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前景好的剧种作为重点,集中精力发展壮大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
文化改革提升工程。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激活戏曲传承发展动能。一是深入开展“回头看”活动,认真排查问题,落实解决方案。二是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戏曲创作生产机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内部改革,积极营造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督促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文化改革发展举措,加大转企改制文艺院团培育力度。
精品创作生产工程。一是加强地方戏曲研究。成立省级综合戏曲研究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有关剧种研究分院。二是鼓励支持创新创造。充分吸收音乐、舞剧、歌剧、杂技、魔术、武术等艺术形式中的有益成分,融合现代流行文化元素和科技元素,推进戏曲创新创造。三是完善精品创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戏曲精品创作基金,完善评价机制,成立精品剧目评审委员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戏曲精品创作生产,做好戏曲精品推广、咨询、服务等工作。
戏曲人才培养工程。一是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加强戏曲教育培训。二是选拔一批领军人物。继续实施宣传文化“青年英才”和“拔尖人才”计划,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人选拔培养力度,在每个剧种和戏曲中选拔5-10名传承人。三是切实加强实践锻炼。坚持和强化练功等多种形式锻炼队伍,经常组织地方戏曲展演等文化活动,为青年演员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
戏曲宣传普及工程。一是强化宣传展示。整合资源,加强网络宣传,建设安徽戏曲博物馆,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有关剧种博物馆。着力开发优秀戏曲衍生品。二是推进惠民演出。深入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大舞台”、“票友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扩大地方戏曲在基层的影响力。加强对地方戏曲演出采购力度,支持乡镇、街道、民间团体参与演出。三是培育观众群体。在广大中小学校中广泛推行传统戏曲教育,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中介作用,引导各类群体参加戏曲艺术培训班,加入戏曲协会,不断壮大青少年戏曲爱好者群体。
特色戏曲品牌工程。积极打造安徽特色戏曲品牌,推动安徽戏曲“走出去”。一是着力打造品牌剧种。以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庐剧、花鼓灯等剧种为重点,推出一批品牌人物,塑造一批品牌角色,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推陈出新,形成新的经典品牌剧目。二是着力打造品牌节庆。做强戏曲节庆活动品牌,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举办“戏曲艺术节”。精心组织安徽地方戏曲晋京、赴上海、深圳等地巡回演出活动,推动安徽地方戏曲走出去。(来源:安徽省文化厅)
上一篇: 安徽省抓试点示范 推动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 |
下一篇: 安徽铜陵构建全民阅读体系 着力打造书香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