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安徽
安徽
守好红色根吃上旅游饭 金寨实现美丽蝶变
发布时间:2022-04-22 13:07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2-04-22
  步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聆听革命故事;驻足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体验红色研学;漫步汤家汇“苏维埃城”,追寻时代印记;疾驰八百里金寨中国红岭公路,“重温”红色征程……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金寨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着力推动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往日的贫瘠山区变身享誉国内外的红色旅游胜地,老区人民靠吃“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发展旅游业态 助民致富增收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一首当地广为流传的打油诗,勾勒出多年前金寨县大湾村的全貌。2014年,大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0%。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习近平在农家院落同村民们进行亲切交流,他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17年,大湾村依托青山绿水和红色文化,确定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旅游业等产业,蹚出了一条“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的致富之路。
  如今再走进大湾村,一个个乡村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拔地而起,昔日的泥巴路变成宽阔洁净的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白墙黛瓦小楼房,民宿客栈生意红火,农家乐客来客往,旅游发展催生的“美丽蝶变”让村子人气越来越旺,也让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
  “民宿和农家乐总共有43家,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营收达2000万元,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的。”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介绍,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空白”发展到14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长至2020年的14450元。大湾村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10余项殊荣。
  大湾村是金寨县旅游脱贫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汤家汇镇“红军街”,红色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带领着当地村民走上一条致富增收之路。
  走进“红军街”,一排排的电商小店格外显眼。“这里不仅有全镇最集中的红色遗迹,同时汇聚32户电商创客,游客既有得玩,又有得买。”汤家汇镇党委宣传委员何旭介绍,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让土猪肉、天麻等山里的“伴手礼”成为畅销品。目前,全镇电商微商已发展到400多家,全年旅游电商收入近5000万元。
  “红色是金寨最鲜明的底色,发展红色旅游,金寨豪情满怀。”金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潮表示,下一步,金寨将组织实施一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文艺产品,建设“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实现红色文化体验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打响红色旅游金名片。
  蹚出融合之路 讲好金寨故事
  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为金寨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存,为安徽之最。
  金寨县有豫东南苏维埃旧址、革命时期的红军银行,有全国仅存的两所列宁小学之一……走进金寨县汤家汇镇,“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的巨幅标语熠熠生辉,目光所至,皆是极具时代印记的红色元素,令人仿佛穿越时空。
  2017年起,汤家汇镇对镇内濒危革命遗址进行抢救维护,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红色小镇逐渐红火起来。
  何旭介绍,如今,小镇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自沪陕高速“斑竹园·天堂寨”出口下高速,行驶不足百米,安徽境内第一支红军武装——第11军第32师的军旗便映入眼帘。不远处,青山绿水掩映中的几座外观呈三角形的旅游驿站格外醒目。
  走进旅游驿站,免费茶水、旅游线路咨询、餐饮等服务一应俱全。“真没想到,金寨红色之旅竟从驿站开始。停车休息的空隙还能了解金寨的红色历史,太棒了。”一位游客笑着说。
  斑竹园镇红色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李大维介绍,旅游驿站已成为自驾游客进镇的“第一打卡点”,成为对外展示小镇红色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在金寨,像斑竹园旅游驿站这样的创新之举还有很多。
  “革命摇篮大别山,火炬燃遍鄂豫皖……”循着耳熟能详的旋律,步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一件件文物,见证了烽火岁月。
  近年来,该馆坚持通过语音导览、VR全景场馆、网上云直播等方式发挥革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传承作用。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表示,生动的影像文字和红色旅游VR场景让红色文化变得更加鲜活,同时让更多游客能静下心来感受、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洪潮介绍,2021年全县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3.67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近310%。
  守护红色根脉 推动不断创新
  近几年来,为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旅游“热起来”,让红色基因“传下去”,金寨县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一段段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穿越时空,缓缓“走来”。
  坐落于花石乡的汪家老宅是金寨红色旅游线路上的一个亮点。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革命年代曾是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
  走近汪家老宅,大门两侧分别竖立醒目的“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和“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匾牌。步入主屋,大量珍贵的金寨历史图片、文字、文物映入眼帘。主屋另一侧,形态各异的近千种传统农耕用具、老物件静静诉说着大别山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很多游客都想不到,这里其实还是一家民宿。
  为了将红色文物保护和旅游相结合,金寨县将古宅主屋之外的厢房改造成了民宿。
  “汪家老宅的创新开发和利用,不仅增强了金寨红色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让红色文物焕发新的生机,为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馆长兼民宿负责人漆威说。
  创新利用红色资源,释放红色文化旅游价值,不仅让一大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重获新生”,也让革命老区金寨强势“出圈”,人气倍增。
  重走红军路、唱红军歌、吃红军饭……在斑竹园镇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不仅让游客看到红色,更让游客“走进”曾经的峥嵘岁月,全身心、多形式地感悟红色遗址蕴含的红色精神。
  “这样的体验加深了我对红色历史的认识,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来自合肥的游客宋非说,这些课本上无法感受到的宝贵体验,是他此次旅程的最大收获。
  从苏维埃城到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从红色教育基地到八百里红岭公路,金寨正以全新的思维和方法,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培育发展更多红色旅游新业态新场景。在用活红色资源的同时,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红色金寨故事”。(朱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