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上下联动,攻坚克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北京市文化局抓住服务文艺创作生产这个核心环节,针对各类艺术团体“排练难、排练贵”的实际问题,以排练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并开始运营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搭建起演出排练综合服务的创新型平台,助力首都文艺舞台繁荣发展。
当前,随着文艺院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各类文化活动的日益活跃,排练场所供不应求的现象愈加突出。调查显示,北京市全年演出约2.1万场,观众超过一千万人次,日均营业性演出场次近70场。全市文艺院团已达685家,其中90%以上为民营团体,绝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排练厅;仅以市属11家院团为例,它们共有32个排练厅,总面积也仅为6930平方米,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的公益性剧目排练服务平台,主要是着眼于舞台艺术创作前端,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院线运营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支持优秀剧目创作,激发全社会文艺创作生产积极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品剧目。中心自2015年11月运营至今,使用率在90%以上,截止到2016年11月底已接待181家文艺团体,210个剧目排练,共有192个剧目成功演出,使用间次达到3433间次。
一、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打造首个公益性剧目排练服务平台
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抓住剧目生产创作的排练环节,整体租赁场地,低价面向在京注册的所有文艺院团。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直接投入到特定院团、特定剧目的扶持方式,走出了一条剧目扶持向创作生产环节扶持转变的新路子,有效推动了办文化向引导、监督文化发展转变,体现了政府文化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一是政府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弥补市场不足。排练中心整合的是排练场所资源,但是文化硬件设施投入大,回报慢且时间长,是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的领域。政府租赁三年期限,租金共计约2490万元,一般的民营院团很难负担得起。同时,每年的基本运营费用约40万元,经营收入很难平衡成本,因此社会资本不会选择投入,该项服务就成为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领域,政府出资建设排练平台,弥补了市场的不足。
二是政府扶持文艺创作生产公共环节,减少了对剧目本身的干预,有利于院团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政府是提供排练场所,并不具体负责剧目是否具有演出市场。但从实际运营来看,进入排练中心的剧目一般都已在演出市场上排好上演档期,即将接受市场检验。
三是打破体制界限,让所有在京文艺院团共享政府服务。排练中心为在京注册的所有国有和民营演出团体提供剧目排练服务,政策向占市场绝大多数,同时又不占有优势资源的民营院团倾斜。凡是有排练需求的文艺团体,提供相应的营业执照、演出信息均可申请使用排练厅,截止到2016年11月底,排练中心接待的181家文艺团体中有民营院团178家,占总数的98%以上。
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戏剧界的“横店”
运营以来,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已被业界称为“戏剧界的横店”,主要是排练中心的经营以非盈利为原则,租金低廉,租金仅相当于市场价格的2.5折至6折。委托专业运营机构进行专业化运营,能够为文艺创作提供针对性的优质服务,让前来排练的文艺院团能够“拿着剧本来,来了就能排,出去就能演。”
一是硬件设施专业化。中心建筑面积3560平方米,共有专业性、多功能、规模不等的排练场地19个,更衣室、道具间、化妆间、餐厅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每间排练厅都安装吸音板,增强排练厅隔音效果;部分排练厅和合成厅安装镜墙、把杆,配备地毯、地胶、灯光、流动音响等设备,以满足戏剧、戏曲、舞蹈、音乐等多种剧目的排练需求;每层配备两台饮水机,餐厅增加桌椅,并配有冰箱、微波炉等电器免费供演职人员使用,让排练人员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排练。同时,中心还能提供小型会议室,具备演出排练、交流、讲座、展示等多种服务功能。
二是运营机制的专业化。排练中心虽由政府整体租赁物业,但并不由政府直接运营,而是采取委托方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院线运营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机构去做,发挥专业剧院管理优势,以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开展运营管理工作,体现了管理运营机制的创新。管理团队专业化,组建职责心强、专业技术过硬的经营管理团队,分别设置了管理、宣传、保安、技术、前台、保洁岗位,从安全管理、服务提供、排练宣传、技术保障等多方面,满足中心日常运营管理的需要。管理制度专业化,制定《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运行管理手册》,明确工作流程与制度、规范,包括岗位职责、服务管理规定、治安管理规定、消防管理制度、财务安全规定、突发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多项管理制度与运行表格。
三是人才培养的机制宽松适宜。低廉的排练场地租金,专业化的服务吸引了众多优秀文艺院团的导演、编剧、演员集聚在排练中心,成为了“京城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一方面实现了人才聚集,剧目制片人可以在这里发现优秀的导演,导演只需要带几个主演过来,其它演员都可以在排练中心找到。另一方面实现了人才交流互通,一般情况下,排练中心很多剧组一起排练,剧组、制片、导演、演员在排练间隙根据所需进行交流,启发思维,碰撞智慧,一些演艺团体在排练过程中发现优秀导演、演员并洽谈合作,往往一部戏排练完,另一部戏的合作刚刚开始。在此参观及排练的艺术家对中心的人才培养功能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余声留言:“艺术家的摇篮”,著名表演艺术家范明留言“最好的话剧从这里开始”。
三、培育新功能,打造精品剧目发现和孵化基地
排练中心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提供简单的剧目排练物业场所,而是逐渐转向了剧目培育扶持、孵化功能。
一是初创期的排练支持。在中心排练的剧目中,有一半以上为原创剧目,对这些原创作品,中心全程关注剧目创排情况,及时发现有潜力的优秀作品,适当减免场租加以扶持。二是推广期的宣传支持。协助组织媒体观剧活动,利用官方微信平台发布剧目导航,推送剧目演出信息、幕后花絮,不定期推出赠票福利,为剧目演出宣传造势。三是演出期的院线支持。借助院线资源及平台优势,对发现的原创精品剧目进行支持,推荐优秀剧目在院线剧院进行巡演,以搭建演出团体与剧场之间的沟通平台,为剧目走向舞台、走向观众提供快速通道。平台运营至今,先后有《后青春的诗》《滚蛋吧肿瘤君》《暗恋桃花源》《流浪狗之歌》《他和他的两个老婆》《办公室的故事》《我爱童话》以及《宇宙超人之英雄归来》等多个剧目在全国巡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四、搭建新平台,助力文化“走出去”
一是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交往,助力文化“走出去”。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积极提供排练场所,为优秀作品出国演出做好基础服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先后有《麦克白》《庄先生》《别怕黑》《小兵张嘎》《Into the shadows of shakespeare》等多部剧目在中心租赁场地排练后,受邀参加新加坡华艺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捷克戏剧节、爱丁堡戏剧节等。
二是向外省市输出优秀剧目,增强首都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为参加全国巡演、各省市戏剧节的剧目做好巡演前的排练服务。先后为《学一学鸽子》《水中之书》等应邀参加上海国际喜剧节、乌镇戏剧节演出的剧目提供排练服务。另一方面主动向外输出优质文化资源,积极开拓与外省市的开放合作机制。烟台福山剧院将于2017年开始,每年接受10台从剧目排练中心排练的剧目演出,并计划从选送剧目向创作-编排-演出全面发展,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帮助福山剧院培育当地戏剧环境、观众群体,让首都文化带动当地文化发展。
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创新、丰富文化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更多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对演艺生产各环节进行更加精准的支持,优化提升服务效能,激发各类文艺院团创作发展活力,探索出首都演艺事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来源:北京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