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辛亥革命百年 擦亮中山文化品牌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讨论会
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
以“香山华侨与辛亥百年”为主题的“城市论坛”
“翠亨论坛——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研讨会
“华人华侨与辛亥百年”大型采访活动出征仪式
近年来,中山市大力开展孙中山史迹径寻访调研活动,让更多后来人记住一代伟人。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门前,一队刚参观完的小观众列队离去。
孙中山文化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弘扬,图为话剧《少年孙中山》演出剧照。
中国文化报记者宾阳 驻广东记者谭志红报道: 100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100年来,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进程。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地都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缅怀孙中山等辛亥先贤为国家和民族立下的伟大功勋。作为伟人故里的广东省中山市,又将如何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精神?
隆重纪念辛亥百年 百项活动闪亮登场
今年以来,中山市已陆续启动四大系列、10个重点项目共100项纪念活动,10月将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10月9日,中山市将隆重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首届孙中山文化节,以“辛亥百年”为背景、以“孙中山”为核心,以“首届孙中山文化节”为重点,以此弘扬孙中山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
本届孙中山文化节将持续至11月12日。其间的系列活动包括中山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翠亨论坛”暨全国美术巡展、李海鹰作品音乐会,中山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首届孙中山文化节开幕式,情系中山——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中山侨乡大型文艺演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首发仪式,中央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外和港澳台来宾中山参访活动,孙中山诞辰145周年纪念大会,首届孙中山文化节闭幕式暨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以及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翠亨新区、翠亨国际旅游小镇、孙文纪念公园名人雕塑、兴中园纪念辛亥百年大型主题浮雕、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等40多项重点项目启动暨开竣工仪式。与往年的孙中山纪念周、孙中山文化周相比,从今年开始升级的孙中山文化节,活动形式多、内容广,规格高、规模大,突出文化性、彰显综合力等特点,可谓气势恢宏。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认为,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在世界各地掀起纪念高潮之际,中山将切实办好“孙中山文化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大型慰问演出、“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等系列活动。
中山市市长陈茂辉表示,一个个重大项目像颗颗明珠串起了弘扬伟人精神的闪烁彩练,把孙中山先生的家乡装点得更加丰盛华丽。
突出文化性、彰显综合力,是首届孙中山文化节的重点。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说,借百年辛亥际遇,将全面提升中山的文化实力和城市内涵,打好孙中山文化这张牌,发挥孙中山文化凝聚乡情、促进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山市正以重大活动为载体,拓宽弘扬孙中山精神的渠道,提升其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同时,以伟人故里的担当,积极推动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广东甚至国家的文化行为。
塑造中山文化品牌 打造中山文化名片
位于南中国的这片热土,因孕育了孙中山先生而得名。从工业立市、经济强市,中山市走过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山市开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弘扬中山精神。
2007年,中山提出“建设文化名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略,投入100亿元打造孙中山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工程、产业文化工程、民俗文化工程、公共文化工程、博爱文化工程、“三名”文化工程、生态文化工程八大文化工程。2008年2月3日,中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率先提出了“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并将“孙中山文化工程”放在八大文化工程的第一位,以期通过纪念、研究、传承和资源开发来为发展服务。
为塑造“孙中山文化”品牌,中山市举办了多项活动,比如将孙中山诞辰日举行的简单纪念仪式,扩展为融纪念、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孙中山文化周”,牵头创立20世纪三大伟人故乡联盟等。中山市对孙中山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视角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强,影响日益扩大。
经过4年多的努力,中山市在“孙中山文化”建设方面成绩不俗: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为全球收集孙中山史料最多、最齐备的博物馆;对孙中山少年时代活动以及孙中山在中山的历史径迹研究,填补了关于孙中山历史研究的空白;对孙中山后裔相关人物和事迹的研究在广东乃至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中山市还进一步完善与孙中山文化和辛亥革命有关的文化硬件。如在东部文化产业园开辟“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发展两岸文化产业集群。推进孙中山史迹径二期、郑观应故居、华侨博物馆、名人塑造园、翠亨画家村、华侨文学创作基地等一批文化建设项目的落实。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擦亮伟人故里品牌,中山市动作频频:探索成立孙中山文化研究院,创办孙中山文化研究专刊,开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网站,打造孙中山文化研究核心阵地;争取海峡两岸中山论坛落户中山;制作大型纪录片——《一个伟人与一座城市》,开展“香山华人华侨与辛亥百年”大型采访活动,启动“中山路”“中山人在京津唐”等大型文化项目,扩大孙中山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做好系列丛书的出版工作,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提升中山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山市提出进一步将孙中山文化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为此,中山市精心筹备了首届孙中山文化节。10月9日,中山将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首届孙中山文化节开幕式。首届孙中山文化节将延续到11月12日。届时,中山将举行孙中山诞辰145周年纪念仪式。11月12日,中山将举行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
此前,中山已成功举办了孙中山纪念周、孙中山文化周。此次升级为孙中山文化节后,活动规模将更大,除文化、旅游外,加大了孙中山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在首届孙中山文化节开幕式上,还将进行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42项民生项目和实体建设启动与开竣工仪式。
目前,“孙中山文化节”已列入广东省重点文化项目之一。丘树宏表示,中山将充分发挥孙中山故里的优势,把孙中山文化节打造成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广东省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
加快文化名城步伐 建设幸福和美中山
中山市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并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中山市举行首届孙中山文化节,也不是为了配合而举办。在这些隆重而热烈的活动背后,是中山市委、市政府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良苦用心。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山借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将以文化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幸福和美中山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文化建设,中山市委、市政府有着很强烈的使命感。早在2004年,中山就掀起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大讨论,确立“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 2005年开始着手开展香山文化研究,展现香山人(包括中山人)的包容、务实、开拓创新等独特的文化品格;2007年,市委提出把文化名城建设纳入全市发展的六大战略目标;2008年,市委以1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实施孙中山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公共文化、博爱文化、“三名”文化、生态文化“八大文化工程”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步伐,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社会各界投身文化名城建设自觉性高。这种文化自觉集中表现在各镇区积极从产业层面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石岐休闲文化节、东升脆肉鲩美食文化节、民众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小榄菊花会、古镇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等,在举办过程中均融入大量丰富的文化元素,文化对产业的提升效应十分明显。此外,中山市各部门、各单位也积极以文化激活创新活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全市走上了新一轮文化整合、创新和突破的征程,公民文化素养、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文化传播、文化体制改革、文学艺术创作、文化队伍建设等工作全面有序铺开且卓有成效。
近年来,中山市不断强化文化品牌塑造,成功提升了中山的文化形象。2011年3月12日,中山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中山市继联合国人居奖、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荣誉之后的又一城市金名片。核心文化品牌项目推进方面,中山以综合性节庆盛会规格打造“孙中山文化节”,以准国家级文化盛事规格举办“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中山还开展了常态化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文艺精品战略硕果累累。
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中山着力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公共文化财政投入1.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12.24%,高于同期的财政收入增长的两个百分点;2010年,公共文化财政投入1.97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29.34%,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的3.1个百分点。目前,中山市基本形成了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通过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方式,中山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中山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目前,该市初步形成以镇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为基础,涵盖产品生产、销售和文化服务三大领域,具备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的文化产业格局。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11.69亿元,比2009年增长16.8%,占GDP比重为6.1%。该市还依托14个专业镇、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包括灯饰、红木、食品、服装、花卉盆景等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特色产业文化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挖掘产业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并积极筹备申请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加大力度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有重点地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和大力度引进培养文化创意专业人才,深入广泛推进文化产业化。
2007年
(1)5月16日,中共中山市委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的意见》。
(2)8月21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中山大讲堂”作《孙中山思想的现实意义》专题讲座,提出“孙中山是中华文化的拯救者”。
(3)11月12日,在孙中山故居前举行首届孙中山纪念周启动仪式。同日,孙中山数据库开通,初步构成了中山市传统文献与电子数据相结合的“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夯实了孙中山历史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基础。
2008年
(4)2月3日,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孙中山文化工程”。
(5)3月12日,孙中山史迹径建设工程揭幕式在孙文西“中山纪念图书馆”牌坊举行。
(6)10月,中山市组成党政考察团前往韶山、广安等地进行伟人故居建设调研考察活动,并率先提出打造“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倡议。
(7)11月12日,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牵头,中山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中山路》首映。
(8)11月13日,“孙中山与中国社会”博士论坛在孙中山纪念馆举行。同日,公布了孙中山研究(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孙中山研究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旨在壮大研究队伍,促进孙中山研究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2009年
(9)是年始,“孙中山纪念周”正式更名为“孙中山文化周”。本届“孙中山文化周”内容涵盖纪念活动、文化活动、旅游活动三大系列共50多个项目。
(10)4月,国家旅游局出资安排中山市、韶山市、广安市三地在大连举办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以联合展厅的方式隆重推介“三大伟人故里游”。
(11)4月,中山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孙中山研究奖学金。
(12)11月12日晚,“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中山杯” 华侨文学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设立的文学奖项。这是我国第一次面向全球华人设立反映海外华人华侨生活及反映华侨在改革开放后新生活、新变化的文学奖项。奖项分为小说奖、诗歌奖、散文奖、纪实文学奖、剧本奖。
2010年
(13)6月26日,孙中山文化工程座谈在中山市孙中山故居举行,专家学者建议将孙中山文化工程提升至省和国家层面。
(14)7月2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形成以孙中山、容闳、梁启超等历史文化名人和岭南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全国学术研究中心。 海峡两岸中山论坛、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等被正式写入纲要。
(15)11月13日,举行辛亥革命研究丛书签约仪式,中山市社科联与国内知名的从事孙中山研究的4位专家金冲及、章开沅、张磊、张玉法签约,将推出系列孙中山学术研究成果自选集。
时间 | 活动内容 |
9月7日至8日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翠亨论坛——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暨全国美术巡展、李海鹰作品音乐会 |
10月9日上午 | 中山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 |
10月9日上午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项目启动、开竣工仪式暨首届孙中山文化节开幕式 |
10月9日下午 | 情系中山——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 |
10月10日 |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首发仪式 |
10月15日 | 中央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外和港澳台来宾中山参访活动 |
11月12日上午 | 孙中山诞辰145周年纪念仪式 |
11月12日晚 | 首届孙中山文化节闭幕式暨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