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广东佛山六项举措推进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6-07-26 09:28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6-07-26
    2015年启动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以来,广东省佛山市文化系统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导向型城市”目标,探索形成了“一个理念,两个抓手,五大路径,五个保障”的文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小文化”到“大文化”、从重策划轻落实向既善于策划又能抓落实的转变,形成了“跨界融合”的开放合作格局和“虚功实做”的谋事干事风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文化导向型城市的建设氛围日渐浓郁,并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化艺术、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亮点。

  一、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为突破点,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探索新方式,推出新项目,着力推进“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数字文化服务等重点工程,不断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一是创新打造“文化中枢”。以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全市公共文化供给侧的“中枢”,承担组织联盟、业务统筹、展示平台、信息中心、孵化基地等职能,广泛带动吸纳同类型优质公办及民间机构、社会组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目前,已成立佛山阅读联盟、佛山市文化馆站联盟、佛山市博物馆学会联盟和佛山美术馆联盟,吸纳来自公办或民间的成员78家,并联合举办了600多场活动。二是建设“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以传统网站、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三种终端,整合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形成供方资源,将文化产品和服务直接呈现在需求方眼前,实现文化活动预约报名、文化场馆预订使用、“点单式”服务供给、“众筹式”活动孵化4个创新功能,从以往的单向式供给转变为双向式供需互动,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创新。目前,该平台第一期开发进入试运行阶段,是“广东公共文化云”的首批地市级试点。三是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采取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模式,2015年全市共完成124个行政村(社区)的试点建设,其中南海区圆满完成省级试点任务。今年6月,草拟并提请市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建设任务和标准。力争年底前全市80%的村居完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提升,2017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以产业集聚为着力点,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以来,通过推进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性解决文化企业品牌效应不明显,人才缺乏,资本、项目对接难等问题。一是搭建品牌推广平台。2015年开展佛山十大区域文产品牌评选活动,并组织文化企业抱团参加深圳文博会、东盟博览会文化展、海峡两岸文博会等各类展会,既拉动了企业“订单”,又传播了佛山优秀文产品牌。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佛山文化企业成交意向2780万元,较2015年上升近460%。二是搭建文化金融投融资平台。2015年,与市金融局、市中小企业局联合推出企业微路演活动,吸引近70家企业报名参加,达成投资意向金额1500万元。今年10月,还将举办以文化部产业司为支持单位的文化企业微路演,进一步推动佛山优质文化创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三是搭建文化创意中青年人才培养平台。选取藤编、珠宝玉器、工业设计、陶艺创作等行业,对中青年创意人才群体进行专项培训。2015年共举办28场,培训1630人次。四是搭建政策扶持服务平台。深入各区和各产业园区开展政策宣讲,推动《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产业政策落地。2015年以来,共有52家企业获得795万元的财政扶持,涉及文产融合类、文化科技类、文化出口类、文化产业园区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市场中介类、非遗产业化等7类企业,推动了文化骨干企业的发展,带动小微文创企业的集聚。

  三、以弘扬本土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助力城市建设提升。善用文化遗产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和人文环境,释放城市价值和活力。一是推进30个古村落文化活化升级。2015年完成首批13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全年完成项目203个,完工率95.8%(未完工的属跨年项目);完成投资3.76亿元,投资完成率96.7%。设计推广古村落统一标识和导视系统、建立村史馆和名人馆、恢复传统民俗活动、文化品牌树立、培育本土讲解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等举措成为活化升级工作亮点。今年,第二批17个古村落文化活化升级工作推进顺利,计划完成311个项目,预计投资4.6亿元。二是推进重点文化片区建设。祖庙-东华里、梁园、仁寿寺、听音湖、清晖园、美的·鹭湖森林旅游度假区等重点片区(项目)建设推进顺利。其中,祖庙-东华里片区依靠引入岭南天地项目,将现代文化元素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激发了区域新活力,已成为佛山新的文化地标。三是扶持民办文化场馆集聚发展。建立了国办文化场馆与民办文化场馆帮扶合作机制,并为民办文化场馆提供扶持资金。2015年共向10家民办文化场馆提供资金补助50万元,2016年扶持补助金额提升至100万元,共有18个文化场馆获得资金补助。目前,全市有登记注册并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45家。

  四、以繁荣发展地方文艺为支撑点,塑造传播城市形象。挖掘、整合本土优秀文艺资源,集中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艺术精品和活动品牌。一是开展“佛山韵律·和风鸣畅”系列文化艺术活动。2015年集中全市各类文化活动资源打造的“佛山韵律·和风鸣畅”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共开展版块项目70余个,常规性项目50多个。今年进一步探索市、区两级共建模式,共同打造国家级和国际交流文化活动,形成春和、夏风、秋鸣、冬畅及“一区一品”的格局。二是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输出。制定原创文艺作品扶持办法,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主题创作,鼓励生产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目前话剧《铁血道钉》已开始创排。2015年4月启动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全国巡演以来,共跨越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座城市,演出超过100场,成为宣传佛山文化形象的“名片”。今年着力开展长篇小说《闯广东》的全国巡讲系列活动,共计划巡讲近30场,目前已开展12场。

  五、以效能化服务为落脚点,推进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坚持简政放权,优化流程管理,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全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共下放文化类审批事项16个,取消7个。市、区行政审批事项100%进驻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佛山分厅,市级网上办理率达100%。同时,还开展了“一窗式”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二是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流程再造。编印《佛山市文化市场管理手册》,规范市级、区级文化市场审批、监管和执法环节,明确流转程序,优化工作衔接,形成紧密畅顺的工作链条。

  六、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功能,激发文化领域发展活力。投入119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配套形成系列扶持政策,对农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志愿服务、文产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民办文化场馆建设、古村落文化产业提升、原创文艺作品等17个项目予以扶持,以激发各级各界文化建设活力与创新动力,从而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并通过广泛开展政策宣讲,进一步优化扶持资金投向,目前共收到扶持申请760余件,相关评审工作已开展过半。(来源: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