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通过出政策、广惠民、拓服务、扩辐射、求创新、强队伍六大措施,有力助推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成效显著。
一、出政策,保障有力到位。一是落实经费保障。全省各地党委政府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财政投入近年持续增加,图书馆运行经费到位,购书专项经费有明显增幅。2016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献购置费达3.16亿元,比2013年的2.2亿元增长了43%,其中广州市大力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2016年购书经费增至8692万元,比2015年增长67.6%;深圳、佛山、东莞、河源图书馆分别增至2430万元、1400万元、950万元、832万元。二是加强政策保障。《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已列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修订项目,计划于2018年底完成修订;《广东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广东还陆续出台了《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范》《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化政策。各地相继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行政性规范文件,规范公共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其中《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法规。三是大力提升办馆条件。各级政府纷纷新建、改建或扩建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揭阳市图书馆、河源市图书馆等新馆陆续建成开放,中山市图书馆、潮州市图书馆等正在建设新馆,韶关市浈江区、茂名市茂南区、云浮市云城区等也填补了空白,建成公共图书馆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阵地服务。四是推动标准化建设。广东2015年出台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2016-2017年将第一批、第二批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建设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出台了总分馆制建设标准、验收标准,并设计、公布全省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统一标识,积极提高总分馆建设和服务的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制订《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管理办法》,以有效指导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公共导向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设置、维护和使用。
二、广惠民,深化免费开放。广东自2012年起全面实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省财政每年安排“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8000多万元,对粤东西北地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给予补助。2016年底,全省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640万个,比2012年增加299多万个;总流通人次8624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2206万人次;书刊外借5619万册次,比2012年增加2550万册次;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32468场次,比2012年增加27176场次,参加人次达1595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616万人次。广州、深圳、佛山、河源、肇庆、韶关等图书馆不断推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和汽车图书馆服务,佛山市南海区建成100家“读书驿站”,韶关市打造覆盖全市的“风度书房”,极大地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使图书馆成为全天候、无障碍开放的文化设施。各公共图书馆强化为特殊群体服务,大幅度改进无障碍设施,设立信息无障碍阅览区,举办盲人、外来务工人员阅读系列活动,送书、送讲座到看守所,为特殊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省财政每年划拨500万元专款建设的“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成效显著,至2017年初,已在全省建立90个分馆,接待读者超6658万人次,外借图书馆1180.4万册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的有效延伸。
三、拓服务,多元合作联动。一是依托区域图书馆联盟,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继续实施珠三角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联盟等项目,促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粤西7个地级市组建了“粤西公共图书馆联盟”,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实现粤西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二是跨区域、跨系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如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19个分馆,输送图书资源,既有效缓解本馆藏书承载压力,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欠发达地区文献资源紧缺问题。佛山市推进文群共建,图书馆和文化馆、博物馆、科学馆、体育馆、工人文化宫等9个机构成立公共文化设施联盟,推动机制共建、阵地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创、人才共育。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与区文化馆、区文博合作,共建共享地方非遗文化数据库以及文化媒体资源,已建成“黄埔区地方群文活动资源库”“尚古文化文献资源库”等。三是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丰富服务供给。如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以政府、社会、市场共建为创新点,建立华新园、乐飞家园、联创空间等园区、企业分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与传媒、医院、学校、法院及其他社会机构、团体、个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出了“创想汇”“南都论坛”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文化阵地作用;汕头市龙湖区图书馆联合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办合胜分馆,该分馆拥有可容纳208人的报告厅,有效地填补龙湖区图书馆无讲座场地的功能区设置短板,并使龙湖区馆在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力量合作、馆舍面积三方面均得到提升。
四、扩辐射,发展数字文化。一是着手开展“广东公共文化云”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省文化厅制订了《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并完成五年建设规划,选取佛山、中山、江门、清远等7个地级市开展试点地市项目建设,选取省立中山图书馆等6个厅属单位开展云平台特色应用项目建设。至2016年底,第一批试点单位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如佛山市打造的“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图书馆、文化资讯、文化活动、文化众筹、文化点单等八大功能;省立中山图书馆推进的“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E(驿)站”建设,已完成广东文化信息、商用数字资源、本馆特色资源、网络资源等的整合发布,实现触摸大屏终端、桌面终端、手机app等方式使用。二是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国家数字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广东省节点平台已完成软硬件建设,目前开始试运行。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硬件平台建设全部达到文化部配置标准,省立中山图书馆以及广州、珠海、江门等10个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之间搭建起互联互通的VPN虚拟专网,共享总量超过140TB的中外文数字资源。进一步加强对珠三角数字图书馆共建共享与联盟管理平台的管理应用,通过整合相关图书馆的馆藏书目和数字资源,以及网上免费资源,实现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借助该平台,网络传递电子文献已成为广东省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据统计,目前该平台以平均每天10万条索引的速度更新,可检索元数据总量为5.9亿篇(册),2012年至2016年,其门户网站访问量达2707万人次,通过平台提出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请求的图书馆有161家共415万余次,读者170万余次。三是各地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借助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设备丰富服务供给。如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基于信息可视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智慧墙、智能书架、智慧坐席、移动APP等服务系统,实现了读者全开放、资源全透明、服务全预知,建成国内首个“智慧图书馆”,并于2015年通过“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验收。佛山市进一步扩大智能图书馆集群规模,其中,建成的蒙娜丽莎自助图书馆、机关幼儿园自助图书馆分别是全省第一间在企业内、幼儿园内建设的自助图书馆。
五、求创新,提升服务效能。一是有效开展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坚持“先行先试,分类指导”原则,推进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等8个单位试点扎实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其中福田区图书馆积极完善理事会架构,制定了理事会工作8项规章制度,并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内容、提升阅读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理事智库参谋的作用。二是探索建立县级总分馆制,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和服务延伸到村。广东2016年初启动县级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建设,作为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大力推进,两批共选取27个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开展建设。试点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强化馆站服务效能为目的,以管理机制的创新打通以往资源相对分散、服务相对独立的瓶颈,基本建立起县级总馆、乡镇(街道)分馆、村(社区)服务点的三级体系,盘活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初,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第一批图书馆总分馆试点验收工作,广州市黄埔区、佛山市禅城区、江门市开平市转为总分馆建设示范地区。三是改变传统选书方式,畅通群众选书、荐书渠道,丰富文献资源建设方式。多个图书馆建立了群众参与文献采选机制,与实体书店合作,开展群众选书、图书馆入藏活动,如省立中山图书馆“你阅读、我采购”活动、广州图书馆“你选书、我买单”活动等,激发全民阅读热情,实现服务与需求有效对接。
六、强队伍,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采取多种手段引入专业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如汕尾市图书馆和梅州市剑英图书馆通过政府人才引进计划,吸纳图情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为图书馆注入新鲜血液;粤西、粤北部分公共图书馆创造条件引进高素质人才,一些高校图情专业毕业生开始在山区图书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成为新馆建设、创新服务的精英力量;东莞市虎门镇政府建立在馆工作6年可转为正式职工的保障机制,形成专业人员队伍配备稳定并能积极开展业务研究的敬业工作局面。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队伍专业素养。省文化厅2014年起开展“基层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组织专家组建巡回指导工作小组进行“手把手”现场指导和培训,对基层图书馆的存在问题、不足及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商定整改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形成整改方案,并长期进行回访、督导和指导,成效明显。省文化厅指导广东图书馆学会、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与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图书馆紧密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业务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如2013-2016年实施的全省基层巡回培训计划,4年来在茂名、阳江、江门、珠海、肇庆、韶关、清远、梅州、河源等举办10期基层业务培训班,培训学员近千人次;2015年广州举办中国图书馆年会,展现广东公共图书馆的风采和成就。三是积极与香港、澳门地区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文化机构合作,通过馆员互访和举办业务知识培训、读书活动、学术交流等形式,促进粤港澳三地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如2016年共举行三次合作工作会议,组织四次共48人次的馆员互访;共同举办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开展世界阅读日粤港澳创作比赛等。
下一步,广东将把学习、宣传、贯彻今年11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全省各级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加快构建广东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来源:广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