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甘肃省文化厅按照《总体方案》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带三区十三板块”部署,积极谋划项目,加大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对接,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加强协调,推动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一是积极推荐敦煌文化企业项目进入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按照文化部要求,积极组织敦煌市文化企业进行申报,敦煌文化创意园、千年敦煌等文化产业项目列入文化部重点项目。二是加强敦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要求,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深刻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工艺品、科技、创意、会展等方面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敦煌文化产业建设水平和质量,扩大了敦煌文化产业科技创意含量。三是支持繁荣文化市场。在敦煌市开展文化市场管理改革试点,调整部分管理权限,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取消前置性审批,放开限制、禁止娱乐项目,激发文化企业活力,吸引了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本到敦煌投资兴业,进一步繁荣了文化市场。四是成功申报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对照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申报标准,与省直有关部门全力合作,积极创造申报条件,对《敦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向文化部上报相关材料,并积极汇报对接,去年12月文化部已批复同意,各项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二、积极推荐,努力将甘肃省相关项目纳入文化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按照文化部关于制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有关要求,积极与文化部沟通协调,上报相关项目和重点城市,在文化部已经形成的《战略规划》(讨论稿)中,将甘肃省多个城市纳入。一是专门规划“河西走廊文化产业群”。以敦煌、张掖、武威等城市为支点,依托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与旅游、体育、生态等融合的文化产业业态,构建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产业带。二是建立关中—天水文化产业群。将甘肃省天水纳入其中,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文化贸易等,形成新欧亚大陆中段文化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兰西文化产业群。将白银、定西、临夏纳入其中,依托多民族文化、黄河文化底蕴,推进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品创意转化和品牌建设,形成丝绸之路多民族融合特色文化产业带。四是重要区域节点城市。将敦煌、武威、张掖、酒泉、平凉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突出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城镇,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高地,辐射带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产业发展。五是整理上报“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项目。配合国家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征集上、整理上报各类文化产业项目207个,并积极汇报衔接,争取文化部能够给予倾斜支持。
三、打造品牌,推动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以始祖文化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敦煌文化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黄河文化为重点的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旅游区,全面推进莫高窟、嘉峪关、张掖丹霞、骊靬古城、崆峒山、拉卜楞寺等大景区建设。一是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品牌。按照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文化特色资源,持续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塞文化、遗址古镇、名人故居文化、书画音乐艺术等品牌,以及剪纸、葫芦雕刻、皮影、工艺品制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节”上,我们组织庆阳香包绣制、临夏砖雕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参加了“中国——阿拉伯国家非遗精品大展”,安排天水、庆阳、平凉、酒泉等市州文化部门相关人员参观了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非遗项目,并交流了保护信息。积极组织参加洛阳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10个非遗项目参加展示、展演活动。二是举办文化旅游节会。把文化旅游节会作为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平台,有效整合优质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实现文化节会与旅游节会内容互动。在文化节会上,容纳旅游活动内容和元素,增加观众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增强文化节会活力。在旅游节会中,策划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艺术等活动,增强旅游节会文化品位和艺术的感染力。三是培育文化旅游演艺市场。通过组织座谈会,了解全省演艺市场现状,鼓励他们在旅游景区和各地开展的各类展会上开展演出,拓展市场。完善文化旅游演艺体系,依托核心旅游景区(点)及城镇固定的演艺场所,开展主题表演。旅游旺季,在敦煌、兰州、张掖、天水、平凉等热点旅游城市的主要景区组织进行精品剧目展演,按照游客需求在夜间开展精品剧目展演。在全省举办的各类节会上,由演艺企业组织开展各类演出,在丰富节会氛围的同时,拓宽了演艺市场。
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提升“甘肃黄金段”文化内涵。一是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实施意见,并召开现场会启动实施了“历史再现”工程。二是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展顺利,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物本体保护项目预计10月份全部竣工;敦煌、玉门、山丹、古浪、凉州区等县市区重点区段长城保护加固工程预计年内全部竣工。三是加快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年底前力争完成全部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基本摸清全省可移动文物家底。四是全面推进陇东南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其中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F901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正在实施,遗址保护大厅重建工程预计年内完成土建项目;大堡子山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技术方案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即可开工实施。
五、加强交流,甘肃文化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与中亚、西亚国家文化合作交流,以敦煌、丝绸之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项目多次出访中亚、西亚各国,通过演展、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以“民相亲”促“国相交”的目的。一是人文交流迎来新气象。以“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为重点,依托文化部“欢乐春节”项目、友城交流、驻外使领馆等渠道,通过演展、国际会议、培训、教学、等方式,积极促成政府高层间的往来和民间互访往来,达到了以“民相亲”促“国相交”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出色完成了南亚三国“欢乐春节”、希腊丝绸之路影像展及赴新加坡、韩国等展演任务,先后得到了国家部委、驻外使馆和文化部的多次赞誉。在香港成功举办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向甘肃第十届交流员研习班的国外人士推介了甘肃文化,有效提升了甘肃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孔子学院”的开设、东干族子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开设、中医养生保健推广、商贸国际办事处的建立为我省开展与丝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搭建了平台。二是文化贸易取得新突破。在国际市场需求和政府强势引导双重驱动下,几年来,甘肃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起步迅速。本省企业与“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开展呈现上升趋势。企业能够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认知方式、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企业出口涉及丝绸之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的推动了甘肃文化向西开放战略,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目前,甘肃有9家企业在中西亚7个国家设立了12家境外投资企业,有11个中西亚及中东欧国家在甘肃设立了23家外商投资企业。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7.8亿元、增长26.7%。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加值1.8亿元、增长11%。读者集团入选“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两个项目入选“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敦煌文化产品博览会”作为国内文体行业重要的外贸主导型展会,正成为国内外文化会展业的强势品牌。
六、积极协调,推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得到文化部的支持。今年3月下旬、4月中旬和5月中旬,甘肃省文化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三次赴文化汇报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事宜,文化部回复同意作为主办单位,并对博览会方案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目前,经省委常委会讨论修改后的方案又再一次呈送文化部征求意见。(来源:甘肃省文化厅)
上一篇: 甘肃六项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精神 |
下一篇: 抢抓机遇狠抓落实 甘肃省文化工作成绩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