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黑龙江省密山市始终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抓手,坚持抓引领、强队伍、扬正气,充分发挥志愿者能动作用,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创了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上,密山市文化艺术联合会会长、文化志愿者王萍,被评为2016中国文化馆十大榜样人物。
一、坚持党的领导,在弘扬旋律上突出一个“正”字
密山市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弘扬社会正风、民族正气。一是建立党的组织,引领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方向。文化艺术联合会于2014年成立特色党支部,在吸纳众多离退休老党员加入志愿服务后,特色党支部2015年正式升格为党总支,拥有党支部19个,党小组40个,党员251人。目前,联合会下设13个协会,注册文化志愿者369人,会员达到2.37万人,创作了大量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精品,开创了“文化蓬勃党旗红、携手群众共发展”的局面。二是摆上重要日程,夯实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基础。密山市将文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以推进,并在每年的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安排部署。累计投入近1亿元,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文化广场;投入1000余万元,为文艺团体更新设施设备,市、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全部达到省级以上开放标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投入30余万元支持文艺团体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三是强化部门联动,营造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氛围。密山市大力宣传具有密山特色的群众文化精品,并从节目创作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坚持弘扬主旋律、引领正风气;组织、民政部门,为符合条件的艺术团体登记注册并进行年检,确保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发展;乡镇和中心街道,不仅开放全部活动场地,并尽最大努力为文化志愿服务创造条件,构建起了“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注重文化传承,在队伍建设上突出一个“人”字
密山市紧紧依靠文化志愿者,带动培育各阶层文艺人才,打造了一批活跃城乡群众文化领域的服务队伍。一是开展结对链接,壮大志愿服务文艺团体。通过“结对子、种文化”等方式,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70余期(次),辅导文艺骨干5000余人次,培育了以王萍为首的社区文化艺术联合会、以李红妹为首的红妹艺术团、以张厚成为首的中老年业余大学、以史建军为首的民乐团、以及裴德镇裴德村的“姜家十三姐妹”、镇直二街的“于家小剧团”、兴利村的“歌舞队”,杨木乡金星村周家文化大院等一大批知名文艺团体。二是坚持骨干引领,扩大志愿服务辐射范围。王萍作为优秀文化志愿者的代表,从2009年第一次接触有氧健身操以来,便牺牲休息时间辅导城乡爱好者,组织参加各种比赛活动。联合会文化志愿者组成了专门的文化服务队,深入全市16个乡镇和5个国营农场开展辅导培训,有效提升了各级群众文艺团体的活动水平。三是挖掘人才储备,拓展志愿服务受众人群。组织、宣传、文广体部门与中心街道、各乡镇,深入社区、村屯调查摸底,建立民间文艺人才信息库;与教育、人社、民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动态掌握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情况。同时,文化志愿者还从退休居民和农民农闲时玩牌、打麻将入手,把“健身操”“扇子舞”“合唱团”等“文体良方”送到社区村屯,把“牌友”逐步培养成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和爱好者,不断扩大文化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开展多元互动,在服务群众上突出一个“实”字
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全市文艺团体每年演出5000余场,参与群众近12万人次,为文化志愿者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一是开展文化下乡,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接地气。突出“群众文化为群众”,每年举办“兴凯湖之夏”广场文化周、“百团千场”文艺演出等活动,并组织文艺团体深入军营、社区、农村、学校、敬老院、农场,把文化志愿服务送到百姓身边。近年来,共举办全市性专场演出30余场,举办“长扇舞”“健身操”、健身秧歌”等比赛100余场。二是依托节庆节点,促进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每年举办元宵节、迎新春、“三八”妇女节、拥抱春天、欢庆“五一”、庆祝“七一”、“颂歌献给党”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动,展现群众风采,讴歌美好生活。其中,在2016年举办的“纪念建党95周年、密山解放70周年”广场文化周系列活动中,各群众文艺团体集中展演,文化志愿者精心编排的艺术作品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激发了人们勿忘国耻、缅怀先烈、建设家乡的情感。三是助力城市发展,扩大文化志愿服务影响力。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旅游产业发展,组织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兴凯湖杏花节、兴凯湖全国徒步大会等文体活动。还积极组织文化志愿者参加鸡西市“义乌杯”健身龙江赛、全省快乐舞步争霸赛、全省舞动龙江争霸赛、“鹤城鹤舞”全国邀请赛、香港“中港杯”中老年广场舞竞赛,充分展现了密山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来源:黑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