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由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局联合主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承办的“传历史记忆、展黑土风采——黑龙江省首届蒙古族沙嘎游艺比赛”于3月19日上午举行。
此次沙嘎游艺比赛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的指导下,得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图书馆、文化馆的联合协助,吸引了近200名多民族社会群众的热情参与。报名者包括来自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退休干部、社区群众、文化志愿者等,年龄最小的为24岁,最高达72岁。比赛形式分为抓沙嘎、弹沙嘎、“撂四样”三种,通过叠加三项总分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六名、三等奖九名。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陈玉芝等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及精美的奖品。
赛前,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组织人员深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拜访专家、学者,实地探寻沙嘎游艺在游牧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并整理出丰富的玩法和不同的规则,联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积极开展赛前筹备,并根据报名者自然情况,制定比赛规则。
沙嘎指动物的踝骨、距骨,汉语俗称“羊拐”,满语叫做“嘎拉哈”。沙嘎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蒙古族人民根据畜牧业中的五畜“马、牛、绵羊、山羊、骆驼”进行了命名,也成为沙嘎游戏中技巧花样的依据。据介绍,沙嘎游艺源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狩猎和游牧的生产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成各种类型的游艺活动。蒙古族将其传承和发扬,流传下来的玩法多达百余种。沙嘎游艺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如迁徙活动、畜牧交换贩卖等。有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指的就是玩法多样的沙嘎游艺。
此次黑龙江省首届蒙古族“沙嘎”游艺比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风俗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为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促进多民族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来源:黑龙江省文化厅)
上一篇: 黑龙江“欢乐冰城”系列驻场演出落幕 |
下一篇: 黑龙江积极宣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