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沙市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日常工作基础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非遗保护工作步入良性发展道路。目前,长沙市已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区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全市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6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8项、省级8项、市级37项、区县(市)级6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分别为7人、12人、63人;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基地14个、非遗专题博物馆7个。
做“活”人的文章,走大众化保护道路
一是抓专家带头人的保护。全市先后评选推荐国家级项目传承人7人、省级12人、市级63人,每年按要求发放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特别是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市委、市政府还经常上门看望慰问。二是抓学徒传承人的培养。通过老艺人“传帮带”,培养非遗项目的衣钵传人,如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汝龙、曾金贵先生的率领下,全市湘剧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涌现了周帆、曹威治、郭川南等优秀戏剧演员;通过举办非遗培训班“充电进修”,全市每年培训各类非遗项目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次。三是抓受众接班人的培育。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活动,在学校创建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努力延伸和扩展非遗保护的基础受众。通过开展非遗知识进课堂、进教材等形式,将湘绣、湘剧、长沙花鼓戏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入《长沙历史文化普及知识》(小学版),在一些中小学校和大中专院校开展非遗知识普及课程,提高青少年的非遗保护意识。刘爱云等湘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应聘担任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湘绣教师,培育具有大专、中专学历的湘绣专业毕业生数百名。
做“强”产业支撑,走生产性保护道路
一是自主创新铸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国家级非遗项目浏阳花炮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增强行业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年产销突破100亿元大关,吸纳农村就业人员30万;在第二届“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评选活动中,“浏阳花炮”品牌以价值1028.17亿元,位居第七,跻身全国前十名先进行列,也是湖南唯一进入前十位的文化品牌。在沪洽周上,长沙铜官窑瓷器、湘绣等通过静态艺术展和动态表演展相结合、电视直播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线下体验与线上交易相结合等现代营销方式,把“非遗”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使更多的非遗精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集聚要素兴园区,提高产业承载力。国家级非遗项目湘绣源产地捞刀河镇,抢抓其跻身“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契机,打造沙坪湘绣文化广场,汇集近20家湘绣企业,吸纳周边近3000名绣工,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湖南湘绣城年产值达数亿元,每天出口湘绣床上用品500套,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三是整合资源强联盟,强化行业凝聚力。浏阳花炮、菊花石等先后组建了浏阳花炮原材料供应商联盟、焰火燃放战略联盟、花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菊花石行业协会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有效保护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去年还成立了非遗首个全国性专业委员会——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为加强行业自律等提供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平台。各行业协会积极推进非遗组团“走出去”,利用北京奥运会、北京APEC会议、上海世博会、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文博会等各种节会交流活动,先后组织浏阳花炮、湘绣、菊花石雕、棕叶编、望城民间剪纸等非遗项目赴美国、沙特、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做“优”保护体系,走互动型保护道路
一是濒危项目传下去。长沙弹词、浏阳古乐等濒危项目先后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组织对长沙弹词进行了唱腔曲目录音,完成录音带14盘,已复制长沙弹词演出碟片500余张。举办“浏阳文庙祭孔大典”,对浏阳古乐的乐器进行复制,邀请传承人带徒培训,重新编著了《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等。二是立足馆所请进来。依托湘江剧院建立“湖湘戏剧传统文化基地”,开展“好戏天天演·欢乐满星城”湖湘戏剧文化公益展演活动,每周演出湘剧和花鼓戏6场以上,至今累计演出近万场,成为我市振兴地方戏曲、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创新。同时,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非遗展厅也立足本地本馆特色资源和特色项目,开展陈列展览、宣传展示活动,积极引导市民了解关注非遗保护。三是学术研究出成果。鼓励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保护机构强化学习、钻研工作、多出成果,推出了《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资源目录及分布图》、《星城览珍——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荟萃》、《湘绣》、《湘剧》、《沙坪湘绣》、《菊花石雕》、《望城民间剪纸》等研究成果。(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上一篇: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实践的“湘西样本” |
下一篇: 湖南长沙以公共文化标准化补齐基层文化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