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吉林
吉林
吉林省群艺馆:搭起群文新舞台
发布时间:2010-12-03 09: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媛媛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12-03
  近日,记者在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看到,几百幅书画作品和各种根雕、瓷器摆满了一楼的展厅。此次综合艺术展由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全省各地群众创作的各类作品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看。馆内各个排练场、培训班、琴房、小剧场也都异常热闹。

  搭高台更要高调唱戏

  曾在群艺馆工作40多年、现今87岁的陈澍老人向记者介绍,这样火热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从前是无法想象的,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常态。据介绍,吉林省群众艺术馆是1956年建立的,由于办公场地的限制,50多年来很难利用馆舍开展群众性活动,只能到处“打游击”。原来的老馆长王博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希望有一个新的馆舍。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吉林省委、省政府专门在长春经济开发区最好的地段划拨新馆址,投巨资建设。

  记者在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看到,1.2万平方米的新馆里设有琴房、排练厅、观演厅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场地20余个,已经达到了国家A类馆的标准。陈澍说,新馆落成的时候,他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馆员应邀前来参观,大家禁不住老泪纵横。

  采访中,吉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冯志彬对记者说:“政府为我们搭高台,我们更要高调唱戏。”有了阵地,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焕发了生机,短短7个月时间,举办了近30项全省性的活动,召开了多项全省性群众工作会议。由群众自发参与的吉林省艺术系列大赛今年已经举办到第18届。他们还组织举办了吉林省首届设计作品大赛,东北三省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吉林省第三届“长白之声”合唱节等活动。

  高标准还要高定位

  吉林省文化厅厅长林君说:“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要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成为引领群众文化前进方向的大平台,成为培养群众文化建设骨干和领军人物的大摇篮。”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的领导班子这样回应:对于高标准必须有高定位才能达到目标。因此,他们把“创新”和“提升”作为工作的四字方针,围绕创新方法和提升品位来推进全省群众文化工作。

  如今,吉林省群艺馆在全省建立了文化培训网,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培训网。目前,该省有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1000多个,文化大院5000多个,业务干部和文艺骨干2万余人。他们把全面提升该省“馆、站、院”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当成大事来抓,还常年向全省各界群众开展公益性辅导和培训活动,仅文艺爱好者的培训每年就在1.5万人以上。群艺馆还把周五设为公益培训日,由著名专家全天授课,面向全省各界群众(包括农民工)开设声乐、钢琴、舞蹈、文学、群文、美术等培训班,组建了成人和老年合唱团以及少儿、成人舞蹈艺术团等。

  吉林省群艺馆还实施了人才“发酵”工程,用专业人才培养和带动全省群众文化骨干力量。馆内13名具有国家级书画、京剧、戏曲、舞蹈、音乐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经常带着自己的特长深入全省的城市社区、县乡特别是农村文化大院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和培训。其组织的送春联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截至今年10月底,他们参与辅导的演出有300余场。在全省群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催生了一批获得群星奖的作品。

  文艺创作追求高水平

  吉林省群艺馆以“静态的文化”播种群众文化,提升群众文化的水平。他们主办的《群众文化研究》不仅交流各地群众文化的经验,还为群众文化提供了理论平台。他们的《说演弹唱》不断推出新人新品,小品《借钱》发表后被排练成保留节目,在基层巡回演出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文学刊物《参花》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关东特色的群众文学作者。此外,他们还编辑出版了《探索与实践》一书,对全省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起到了交流、指导作用。

  冯志彬说,他们还要借用外脑,巧用外力,不断借鉴和引进外省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全省推广的同时,对省内各地的群众文化典型重点培养、全力推介,更多地组织全省性的群众文化交流活动。